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安徽省绩溪中学 冯卫仁
(上课。) 师:杜甫老人于775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顺江东下,暂居夔州时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所学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题目里“兴”怎么读? 生:读第一声。 师:怎么这么肯定? 生:《诗经》表现手法里有一种“因物起兴”。 师:很好,那能具体说说“兴”的含义吗? 生:不就是抒情吗? 师:如何抒情? 生:借物抒情。 师:这首诗歌的物是…… 生:秋,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师:你真细心,注意了诗题,诗题在有些诗歌里就是诗眼哦,读诗一定不要忘了诗题呀!这首那些是写景的句子? 生:“玉露凋伤枫树林”。 生:“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寒衣处处催刀尺”。 师:这是秋景吗?(故意拖长秋景。) 生:不是,这不是秋景,还有颔联的“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生:还有“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 师:能详细说说这写秋景的句子吗? 生:杜甫在夔州第二次看到菊花开,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伤心事。 师:理解很正确,但你刚才却说是写秋景的句子,这种表述有问题吗? (生笑了。) 生:有景物,又有抒情。 师:这在诗篇里本句起什么作用? 生:过渡。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结构情况。诗歌结构一般是“起、承、转、合”,“丛菊两开他日泪”正起着“转”的功能。这句由秋景“菊花”过渡到“伤心泪”的抒情,我们还是回到写景的句子,你们说说杜甫这里写的景是欢快的,还是…… 生:阴沉。 师:怎么会有阴沉感呢?能说说吗? 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地浑为一体,天地不分,夏天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师:你感觉很准,你还会有那些感觉? 生:惊骇,风卷云涌,波涛汹涌,能不害怕吗? 师:这种感觉仅仅是你的感觉吗,有谁会和你的感觉相同? 生:(全班同学一齐答)杜甫。 师:大家都感觉到了杜甫在秋景里感受到心情,我想你们还有没感觉到杜甫已感觉到味道,有吗? 生:肃杀景象。 师:你很有感觉哦,具体给同学说说? 生:凋伤,气萧森。 生:“气萧森“指巫山巫峡这个大地域范围天气令人感到萧瑟阴森。 师:“气萧森”,大地域范围天气感受,这样的写法应是很笼统的,诗人有没有具体去写这种感受? 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就是具体写这感受的。 师:老师刚才讲诗歌结构时的第二个字叫……“承”,这颔联就是承接上句“气萧森”而来。那“凋伤”又怎么说呢? 生:“凋伤”用在“玉露”和“枫树林”中间,觉得有些不和谐。 生:我觉得不是有些不和谐,而是大刹风景,“玉露”“枫树林”能带给人美好想象的景物,全让“凋伤”破坏了。 师:看你样子,知道你生气了,杜甫呆在这里会生气吗? 生:杜甫没有生气,但他老人家伤心了,呆在肃杀阴沉萧森骇人环境里想起以前伤心事,几乎都哭了。 师: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难道杜甫不是男儿? 生:真心男子伤到心坎里也会落泪的,何况杜甫寄居夔州已经两年了。 师:寄居两年了,诗歌是如何委婉表达的? 生:“孤舟一系”,寄居此处,两年来孤舟系岸未能出行。 师:孤舟,言舟为“孤”,实则却说杜甫身孤,寄居夔州身处飘零,要是你在此地此时,最先会想到什么? 生:家乡。 生:故园。 师:家乡与故园说的一个意思,但韵味一样吗? 生:不同,李白说家乡为“月是故乡明”,没有说“月是家乡明”。 生:还有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种表达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故”能让人联想到…… 生:故人。 师:故人是…… 生:相识的人。 师:故园? 生:相识的家园,带有了主观情感。 师:其实,故园它凝结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成了固定意象,读着故园会有一种悠远深沉的情感。“故园心”,是颗向往故园之心,一种强烈的…… 生:思乡感情。 师:在抑郁肃杀之秋,老人孤独地旅居夔州,眼看又是一年将过,那份思乡之情也就更浓烈了。在霜风凄冷,严冬将至时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催刀尺”和“急暮砧”。 师:诗人听到这些会想些什么? 生:家家户户都再做御寒的衣物了,准备取暖过冬,享受家的温馨,可诗人仍漂泊在异乡,心里深感寒冷。 师:寒冷,我觉得有些不准确,换成那个词更妥? 生:凄冷,由外而内的冷。 师:杜甫心想归家,可是暮色已至,仍然无法归家,他心里多苦啊,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歌,一起来体会! (师生一起读。) 师: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发了何种情怀? 生:抒发了思乡之情。 生:抒发了羁旅情思。 生:凄苦的思乡之情。 生:还融进了杜甫老人的身世之感。 师:从同学们积极作答,说明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诗,还深刻的理解了杜甫老人的深沉的思乡情怀。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