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能力目标: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锦瑟
一、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娇裎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高中教育
二、作家作品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吣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见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三、字词积累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可:难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四、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2、请学生串讲诗歌,并概括大意:
明确:首联借锦瑟起兴,写佳人鼓瑟而思;颔联写繁弦一曲,惊醒了梦境中的诗人,引起无限的悲愁;颈联借典故生发联想;尾联提出“此情”二字,直接抒发怅惘之情。
3、了解所用的典故。(结合课本注释)
百优教育培训招生信息网
五、品悟赏析:
1、每一联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首联,这一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那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颈联,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钥裾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传说(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初中教育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的意境总体来讲是迷离的。具体表现为:首联里弹奏的乐器是瑟,诗人们常常喜欢把瑟与哀怨的情调联系在一起,并且诗中既没有指出弹奏的曲名,又没有指出弹奏的人,所以就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就造成了一种迷惘的意境。颔联第一句用“庄周梦蝶”写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只是虚幻的梦,诗人完全陷入了一种迷惘的境界中;而第二句用“望帝啼鹃”则表明诗人的一往情深,他要像望帝那样唱出自己的悲哀。颈联第一句的“珠有泪”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鲛人的痛苦哭泣又是多么心酸;第二句用玉被埋在地下,来表达诗人的悲伤。尾联点出了往事的不堪回首,既然当时就有怅惘之情,那么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
六、课堂小结
结合课后习题我们知道,对于这首诗的主题的探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正是由于这多种理解,反而给它造成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解。
教育招生
七、板书设计
锦瑟
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首联:借锦瑟起兴,写佳人鼓瑟而思
颔联:繁弦一曲,惊醒梦中之人,引起无限的悲愁
颈联:借用典故,生发联想
尾联:直接抒发怅惘之情
第二课时 马嵬(其二)
一、导入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看看李商隐是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文体常识
关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套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教育培训
三、字词积累
马嵬(wéi);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宵柝(tuò):夜间巡逻用的梆子;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体意思。
明确: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五、品悟赏析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www.byedu.org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教育培训招生信息资源网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倒叙。从整体上看,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六、课堂小结
李商隐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从《马嵬(其二)》一诗颇能印证,请大家课后仔细体会。
七、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感情基调——讥讽
首联:玄宗之悲(荒诞)
颈联、颔联:马嵬之变(对比)
尾联: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教育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