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磨《古诗两首》
|
我磨《古诗两首》 浙江省嘉兴市栅堰小学 范莉萍 《古诗两首》的磨课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之久,从脑中不断地反复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写再到教案的实施与几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乐,还有遗憾。现将磨此课过程中所经历和思索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初,两首古诗是想是想教学其中的一首……《咏柳》。想通过用简笔画画出柳树的叶子,姿态,色彩等来理解字词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态美等进行艺术阐释,充分感受柳树的美。然后,拓展学习其他的几首描写柳树的古诗。但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习的量,一般两首古诗教学需要二教时,包括作业的完成,那么,一课时中安排学习一首古诗,量就明显偏少。决定教学两首古诗后,就又考虑哪首古诗先上.在备课过程中,自我感觉如果从<绝句>入手,自己上好课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学习古诗的方法会体现得更为清晰.但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春日》中要对柳树进行阐释,接下来在《咏柳》中还要进行柳树之美的想象,这样的处理会引起教学的重复和低效,于是,最终决定先上《咏柳》,后上《春日》。 二、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确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咏柳》,觉得这首诗非常简单,而且想当然地认为,这首诗90%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解字意和词意进行了简单化处理,甚至没有刻意的安排某个环节让学生理解字意和词意。但是,课题组的教师将事前的调查信息反馈给我,学生对这首诗的认知中国基本上为零。试教之后,教师们普遍认为,感性的体验需要,字词意思的理解也应该到位。于是,教案又进行了更改。考虑到两首诗的难易程度,学生自学的反馈处理不同。《咏柳》让学生将自学学习到的成果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词的确切意思,同时也是对自学态度好和自学能力强的孩子色鼓励。而《春日》的教学则是通过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从这次的备课中,我深切感受到备教材和备学生应该是怎么备的。这两者的备课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对话主线索的确定 《咏柳》和《春日》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古诗,随着备课的深入,两首古诗的共同点渐渐凸显。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让我感受及深。而诗词本身就是充满着灵动与诗意,充满着韵味和美感。如果用美来串联两首诗,课堂教学一气相连,课应该能活起来。 语文是思维的物资外壳,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而语文具有美感.我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美.还应是教学流程的美.师生课堂活动中表现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课件制作尽可能地精美些,教师的评价语尽可能地优美些,引导学生想像也尽可能地体现美。整个课堂浸染在美中,这是这堂课追求的一个目标。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许多的教师为教而教,为考而考,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在枯燥的说诗、背诗、抄诗、做诗题中逐渐远离了本应美丽的古诗词。古诗的教学应轻理性分析,重感悟体验。教学中,我将理性与感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主要流程是: 1、谈话引入,向往美。 2、自学古诗──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词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诵读──表达美。 第3点是教学重点,但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主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步走: 1、(为什么不用剪?(避免用词重复) 2、这是怎样的一裁?做动作,动作更加潇洒。 3、二月春风用剪刀裁出了细叶、裁出翠柳,还裁出了( )。 4、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 )。 师小结:课文的最后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在于作者不仅在咏春,还在赞颂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课上完之后,反思自己,遗憾之处是: 因为在“裁”的教学上,花时超过了自己的预设,因而直接影响到第二首古诗的教学。再来看看裁的教学。 师:为什么不用剪?自己读读看。 学生读: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呀? 生:用词重复了。 生2:还有,古时人们称做衣服的人为裁缝,不说是剪缝,用了裁就显得巧。 师:你可真会联想。 师:这裁呀是怎样的一裁?师做动作。 生看着教师的比划,便猜测教师的意思说: 生1:“乱裁”。 生2:乱七八糟地裁。 生3:想怎么裁就怎么裁。 师:就是很有本事地裁。 生:就是一裁,全都乱七八糟变了。 师:就是能随心所欲、潇洒地一裁。 师:这二月春风用剪刀裁出了细叶、裁出翠柳,还裁出了什么? 生1:草。 生2:叶子。 师:都是绿色的。 生:点头。 师:那么没有其他颜色了? 生恍然大悟,争着说: 生:色彩鲜艳的花。 生: 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生:绿的叶,青的草,各种色彩鲜艳的花。 生:裁出五颜六色的春天。裁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 )。一个字形容。 生1:好! 生2:奇! 生3:妙! 生4:神! …… 为什么在第二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会出现离谱,分析原因,有: 1、没有做好铺垫。 直接由裁的用词不重复过渡到裁的神韵,缺少的是铺垫。而旷怡因为做了一个铺垫效果良好。“看细叶,感受细小,然后体会到小心翼翼地裁,很巧地裁。(还可以开放些,细小、精致、可爱等)相比之下,因为缺少这个铺垫学生答不上来就显得很正常了。 2、没有抓住生成。 这个孩子说到裁缝与剪缝的区别,其实就是联系他的实际经验体会到裁的精 妙。可惜教师没有很好地挖掘开发利用下去,如果换一种教法,师:这位学生说到了裁缝的巧,联系一下裁缝做衣服,再看看绿叶,那么,你就说这是怎样的一裁?如果这样处理,或许效果会截然不同。而后面的裁的意蕴,因为由裁出什么做铺垫,学生就答得非常精彩。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日,朱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磨《古诗两首》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
下一篇文章: 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古诗两首》案例评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