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亭送别教案



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学生体会这折戏的感情基调: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学生讨论,分析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长亭饯别——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注:可以只将大意概括出来,对莺莺的心情的分析可以放到赏析过程中去。)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学习重点
    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重点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自读,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1、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亭送别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