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
1、齐读“端正好”,问:这支曲子中有哪些意味深长的意象?
课件:意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西风凄凉、北雁南飞、霜林醉染。
问:这描写的一天中那个时段的环境?清晨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问:有何作用?艺术效果如何?
作用,衬托出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泪的莺莺的眼中,经霜的枫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凄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把读者引向了富有诗情意的情境中。
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成天然
问: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句是情。哪一句?
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可以结合相似的情景交融来讲解:
课件:(1)、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马致远的《秋思》前面的每个景都和“断肠人在天涯”融为一体,同样是在秋天,同样是一个人,如果他是在等心爱的人前来约会,估计前面的景就不能再是‘枯藤老树昏鸦’了。
(3)、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齐读[一煞]一曲,问:描写的意象,所处的时段.课件
问:景物给你的印象如何
分析:[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展示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课件: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问:最后一句“遍人间这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试做比较分析。
讨论明确: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再次强调《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
四检查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
五【课堂练习】教师示例
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