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夸父与日逐走(跑),入(进入)日;渴,欲(想)得饮,饮于(到)河(黄河)、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到达),道(路途)渴而(表修饰)死。弃其(他的)杖(zhàng),化为邓(同“桃”)林。
交代故事的人物、起因、经过。
夸父的神奇一:善跑(与日逐走),气概非凡。
神奇二:体大(河、渭不足),本领非凡。
神奇三:手杖化为邓林。工具非凡。
故事的结局。
一 整体感知
1.题解、主题: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二 质疑探究
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答: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 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答: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答: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 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竞跑、赛跑)
⑵河渭不足(黄河)
⑶北饮大泽(向北)
⑷弃其杖(他的,指夸父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附: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向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争辩)。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jué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认为)汝(rǔ)多知(zhì通智,智慧)乎!”
问其故。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笑”是讥笑,不能决也,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 整体感知
1.题解、主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理解、分析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 探究释疑
1、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答: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2、“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答:“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3、下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答: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答: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4、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答: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5.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三 能力测试
1.给加点字注音。
盂(yú) 沧(cāng) 孰(shú ) 汝(rú) 多知(zhì)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距离 )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到 )(热水)
⑷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⑸孰为汝多知乎(谁)(通”智”)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附1.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2.作品: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解读《夸父逐日》 |
|
解读《夸父逐日》
——远古时代探测太阳奥秘的壮举
2006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刊载一条新闻,《我国筹划‘夸父计划’探索太阳奥秘》。这是我国继“嫦娥计划”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壮举。北京大学教授涂传诒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透露,中国科学家已经着手研究与“夸父计划”有关的有效载荷,航天器平台,以及发射、跟踪、控制和资料传输等方面的问题。2012年将是太阳活动的峰年,我国将开始实施“夸父计划”。这个计划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个系统地空间探测计划,它将帮助科学家深入研究日地环境,为灾害性空间环境预报提供观测数据,推动中国航天深度探测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夸父计划”在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10几位科学家纷纷表示愿意参加这项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太阳探测计划。
看到这条新闻,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古代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一个远古时代为探索太阳奥秘而献身的巨人——夸父。
《夸父逐日》的故事,记载于中国古代一部奇书《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对上述神话故事,自古及今有多种解释,有的学者说:《夸父逐日》是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①;有人说夸父追赶太阳,是追求光明。很显然这都是望文生意或主观臆测,这种解释只能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解读神话故事正确的方法,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揭开故事神秘的外衣,还原其历史真实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天的读者明白故事的原意。
关于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原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也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应。”②
要解开《夸父逐日》这则神话之迷,首先应对夸父的族属及时代背景有一些概括的了解。夸父,是神农氏炎帝的后裔《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大荒北经》说:“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神农氏炎帝,姜姓,是一个很古老的氏族,他们原居住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姜水一带,氏族壮大以后,沿着渭河南岸向东扩展,③到达中原地区的西部豫陕晋交界的华山周围,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兼渔猎的经济生活。这个氏族创制了陶器,把打制石器改进成磨制石器,发明了耒、耜,创建了“日中为市”的原始产品交换机制。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了医药,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半地穴式的房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人类社会开始跨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也是历史上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由氏族转变为部落,由部落过渡到部落联盟。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最后统一到黄帝的“龙旗”之下。
夸父族先民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观察到日月交替,四季变化,风霜雨雪,水火雷电等自然观象对农作物的影响,认为这些神奇的自然观象,都是“神灵”的安排。特别是对这个神秘太阳的感知,更让他们敬畏。太阳出没,形成昼夜;太阳照射,形成寒暑。太阳的运行成了他们判断季节和时间的重要依据。这对抽象思维还不太发达的远古先民,自然是神秘莫测的。由对太阳的敬畏而产生崇拜,于是他们就把太阳视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进行祭祀,向这个“保护神”供献最珍贵最丰盛的祭品。祈求神灵保护他们氏族昌盛,五谷丰登。在氏族内部能与“神灵”对话交流的,只能是他们的首领(巫),夸父是这个氏族的领袖。前文已经交待“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文中的“夸父”,按照古人的说法,“夸”是大的意思,“父”是男子的美称。“逐”当追赶讲,“入日”在袁珂的《山海经校注》238页引晋代郭璞注释说:“言及于日将入也;逐音胄。”“入日”是太阳落山的意思。“大泽”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说:“《大荒北经》云:‘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大泽当为大湖,是候鸟栖息之地,也是群鸟换羽毛的地方。”畢沅以为即古之瀚海。”“杖”是步行的辅助用具。古代氏族领袖用作“权杖”,亦可用作防身的武器,此处的“杖”可能是用作日影测量的工具。“邓林”,《山海经校注》239页,畢沅注说:“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
尽管对《夸父逐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笔者却赞同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奎先生的看法。他在《夸父逐日新解》一文中引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另一条记载:“夸父不自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他引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景,日光也,景即影。”《周髀算经》说:“日中,立杆测影。”以定时节。他从北美印第安人氏族领袖(日官)手持“历杖”,测想夸父所持之杖应视为“历杖”。他还引用国外的资料,在加拿大省有一个幸存的“萨满”(巫师),回忆他的祖父是持“历杖”行走者。过去经常站在湖边一个特定的地点观察日月的升落。用以印证远古夸父很可能就是用“历杖”的测日者。甲骨文中“昼”字“ ”,就是手持测杆测量日影的形象。神农氏时代出现的产品交换的“日中为市”。“日中”就是正午。在中原地区日影正对北方,“日中”是用标杆测量出来的,与后代“日圭”测影观时是一个道理。王占奎先生还认为“饮于河渭”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去饮黄河渭河的水,而是祭祀的礼仪行为。
上文所谈到“入日”,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序》中说:“日之出入有祭,足证《尧典》寅宾出日及寅饯入日之为殷礼。”④这里是说殷商时代于出日、入日皆有祭祀。“禺谷”即太阳落山的地方。
综上所述,夸父作为农耕氏族的领袖,负有观测太阳以授民时(指导农耕生产)的责任。他手持“历杖”(测日的标杆)从东到西,不辞辛苦测量日影,来确定“农时”(节令)。“春分”“秋分”时,昼夜相平,称阳平。“夏至”中午日影最短;“冬至”时中午日影最长。法国人卑奥根马融对尧典四仲中星的解释,推断公元前2357年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所在点,从而证实帝尧时的天文纪录。⑤《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的记载,说明黄帝时,就有测量太阳运行制定历法的记录。
《夸父逐日》的故事,就发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境内。灵宝位于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处于洛阳和长安东西两大文明古都之间。这里北濒黄河,南依荆山,东有崤函之险,西有潼关之固。山岭起伏,河流纵横。早在五、六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沿岸一些河流、湖泊周围,布满了原始聚落。原始先民在这里斩荆辟棘,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六次文物普查,在灵宝市3007.3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18处。灵宝阳平镇以黄帝铸鼎原为中心3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其中北阳平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尺,南北长达5000公尺,是黄帝时代著名的“十里长街”。西坡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尺。这些遗址,包括仰韶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面积之大、包含物之丰富,在中原其它地方是很少见到的。有人说在这个地方,弯腰拣起一块陶片,有可能就是文物;随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嗅出古老文化的气息。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并不夸张。在这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上,古往今来演绎出了多少历史故事,已无法精确统计,仅见于史册的,也是浩如烟海。记载于《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仅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39页)郝懿行注说:“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边,在今河南灵宝县东(误、应为西)南。”郭璞注说:“桃林,今宏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湖水”即今之阳平河。湖城县原为胡县,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更胡为湖,即前阌乡县。阌乡县古时候还称过桃林县,1954年与灵宝县合并。湖水,即今灵宝阳平镇之阳平河,古称湖水,往北注入黄河。
灵宝市阳平镇南部的荆山,古称秦山。从东至西,依次排列三座山峰,古称蚩尤山,轩辕山,夸父山。在夸父山里还有一座覆釜山,即《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合符釜山”。即黄帝战败蚩龙和夸父之后,与诸侯结盟之处。上述三座山峰至今巍然屹立,是中华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黄帝在此与众氏族领袖结盟之后,“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⑥在黄帝铸鼎原祭祀天地祖先,铭功纪胜⑦。夸父山西10公里处,有一太阳沟,即古之“禺谷”,是古人所谓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山麓现称夸父峪,有夸父村,夸父冢(夸父墓),在村里发现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称该村原为夸父营。也许是夸父与黄帝作战时的营地。
豫、陕、晋交界的三角地带,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这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一地区属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历史上曾出现过数年不雨,河流干涸,赤地千里的记载。《史记·周本记》中就有:“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是说西周末年,遭遇旱灾,泾河渭河,洛水干涸,岐山一带发生地震。导致西周灭亡。翻开《灵宝县志》,从明末至清末,200多年间,旱灾就有十多起。在灵宝函谷关太初宫有一块清顺治时重修太初宫碑记,记载顺治时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的记述。《夸父逐日》曲折地反映了这一地区一次大的旱灾⑧。“饮于河渭”,很可能与天旱祈雨礼仪有关。“弃其杖,化为邓林”。中的“化”字,意蕴深长。干旱之后,痛定思痛,最关键的行动,莫过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夸父族先民有没有这种意识,我不敢断言。但桃林不是“化”出来的,是“种”出来的。也许夸父带领族人到黄河、渭河之滨祈雨,干渴而死,或许他认为干旱是“神灵”降灾,惩罚他的氏族。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在祭祀时把自己作为牺牲,无怨无悔⑨,以拯救他的氏族。或许在他临终时,教导族人在黄河滩上种植桃树,既可以改善环境,又可以在夏荒干旱时,以桃解饥渴,使族人安全渡过灾荒。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测想。不管怎样,夸父不辞辛苦、与日逐走,“观象授时”,探测太阳奥秘。这与希腊神话中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氏族福祉而献身,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化成一片灿若锦霞的桃林,他的牺牲是悲壮的。他那种不屈不挠、忘我牺牲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将与山河共存,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笔者在三门峡市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曾多次到夸父村一带作考古调查,该村村民至今保存一轴咸丰元年的三神画像。中间为轩辕黄帝,左边为夸父,右边是蚩尤。每年七月十五都要举行三神庙会,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这种风俗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在夸父山上有一岩洞,在其洞口上,白天可以看到星星。这一奇特的天文现象至今也没有人解释清楚。夸父选择在这个地方观测太阳,我想一定有它特别的意义。夸父山麓古代就是一个大湖,紧邻夸父山东边就有一座像截顶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古称轩辕台,上面还有汉代祭坛,也许这里是理想的测日地点。凭着湖水的倒影,可以观测日出、日落的情景。
在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能够用简陋的测量工具,不辞劳苦,不怕牺牲,探索太阳奥秘,测定农时,指导农耕生产,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的科学家雄心勃勃地提出探测太阳的“夸父计划”,是夸父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正在奋力建设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中国各族人民,将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鼓舞。中华儿女将沿着先辈的足迹,去探索、去奋斗、去创造无愧于先人,无愧子孙的辉煌壮丽的明天。
2006年8月18日初稿
2006年9月1日改写
注:①袁珂著《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上)192页。
②同上第3页见孟昌·苏葆华合充译高尔基《文学论文集·苏联的文学》。
③景明著《神农氏炎帝》1993年7月西北大学出版社第150页。
④见吴浩坤 潘悠著《中国甲骨学史》1985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会第245页。
⑤同上第244页。
⑥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⑦见王仁民 许顺湛主编的《炎黄颂》第39页,2003年11月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
⑧景明著《神农氏炎帝》1993年7月西北大学出版社第150页。
⑨见关浩坤 潘悠著《中国甲骨学史》1985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9页。
转自虢国博物馆网
作者:许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