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三年级第二学期 >> 中学语文教案 >> 正文

 

[图文]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5分,中国登山队在人类高山探险史上首次打通从珠峰东北山脊登顶的道路。图为当时在一无氧气、二无食品的情况下,登上地球最高点的三位英雄,自左至右:屈银华(25岁,时为四川林业工人),贡布(26岁,时为人民解放军战士),王富洲(25岁,登顶队队长)。

  我国三名登山英雄是怎样胜重重天险,从北坡登上了被外国登山探险家称为“飞鸟也无法越过”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呢?

  记者在珠穆朗玛峰下海拔五千一百二十米的中国登山队大本营访问了刚刚凯旋归来的这三名勇敢的登山英雄。运动健将王富洲、运动健将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他们热情洋溢地向记者叙述了他们这场激烈的夺取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战斗。

  战斗开始了

  5月17日,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在副队长、运动健将许竞率领下,从山下大本营出发,开始了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第四次行军夺取顶峰的战斗。

  经过七天艰苦的行军,5月23日,许竞和十三风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拔海八千五百米的地方,在这里的一处雪坡上建立了珠穆朗玛峰北坡上的第八号,即最后一座高山营地“突击营地”。

  当天晚上十点钟,他们看到了设在海拔六千四百米第三号营地发出的气象预报信号弹“24日为好天气”。这个消息给队员们增加了征服顶峰的信心。

  5月24日清晨北京时间九点半,由王富洲率领屈银华、贡布和运动健将刘连满四个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峰顶峰进发。副队长许竞留在“突击营地”,指挥这场攻夺顶峰的战斗,其他队员撤回到海拔八千一百米的第六号高山营地,准备进行必要的支援。

  最后的障碍——第二台阶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七十米。这时他们来到了珠穆朗玛峰北坡上著名的“第二台阶”下。“第二台阶”就像城墙一样,拦阻着他们的去路。这是一道陡峭的悬岩绝壁,座落在海拔八千五百七十米到八千百米之间,相对高度约约三十米左右,岩壁陡峭而光滑,平均坡度在六、七十度左右,几乎找不到任何便于攀援的支撑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924年英国登山界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曾在这一带丧失了生命。英国“探险队”后来对“第二台阶”作了结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再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

  突击顶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们曾经试图绕过“第二台阶”,沿东北山脊登上顶峰,但是山脊地带更是陡峭,更难行走,于是,他们沿着与“第二台阶”平行的方向盘旋前进,最后在“第二台阶”中层地带找到了一道纵形岩石裂缝。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商量了一下,决定沿这条裂缝登上“第二台阶”。

  智勇克难关

  他们冒着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前进,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钉的高山靴,也很难使脚步踩稳。走在前面开路的运动健将屈银华,一连滑落好几次,但这位来自四川林区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约三米的地方时,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运动健将刘连满走到前面开路,他用双手伸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身体稍为一歪,便又跌落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攀登了四次,跌落四次,弄得全身酸软。

  人们停下来想办法。这时,来自哈尔滨的消防员刘连满笑了笑,就决定采用搭“人梯”的办法,蹲在岩缝底下,让战友们踏着他的以肩,当作支撑点,再慢慢用力站起来,让他们向上攀登。在这样的高度上作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睛里冒着“金花”,两腿颤抖,呼吸也变和沉重。但是,这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屈、贡在上面再把王富洲和刘连满拉上去。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竟使他们花费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而攀登这最后的约三米的高度,他们竟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

  党小组会

  因为前进速度缓慢,天色已开始晚下来。傍晚,太阳已经偏西,寒风凄厉地呼啸。勇敢的登山队员们还在向前挺进。但是,由于在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和体力过多,他们背上氧气筒上的气压表指示,氧气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会受到缺氧的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继续前走着。

  当他们四人来到海拔八千七百米的高度时,氧气更少了,刘连满的行动也更加艰难。这时,王富洲、屈银花和刘连满这三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立即停下来,就在这被西方登山界称作“死亡地带”的地山坡上,举行了党的小组会。

  王富洲这个地质学院的毕业生激动地说:“登上顶峰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没有氧也要前进!”

  从小在高原森林里伐木养成一副倔强性格的屈银华说:“如果现在就后退,我这个共产党员有什么脸回去见党尼?”

  刘连满也坚决表示:“不能走,爬也要爬上去!”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党小组会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尽快的速度向顶峰挺进。

  共产党员的本色

  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继续向顶峰前进以后,刘连满靠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他下意识地拿起自己的氧气筒,看里面还剩下几十公升氧气,便套上面罩吸了几口,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他的头脑变得清醒了。这时,他想起了正在与顶峰搏斗的三位战友,他决定哪怕自己忍受着严重缺氧和疲劳的袭击,这最后一点氧气也要留给战友们回来时使用。于是,他便毅然地连忙关紧了氧气筒的开关。并且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封短信,然后就昏沉的睡去,他在信中写道:我看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给你们三个人回来时用吧。估计也许管用。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艰难地向前行进。

  最后的战斗

  他们三人沿雪坡继续前进,愈走愈陡愈滑,因而改道绕到东北方向的岩石皮向主峰突击。他们翻过两座坡度在六十度以上的岩石坡以后,开始攀登一座峭坡。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以几分钟就累得不行。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又换上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着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路线。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峰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为了避免深夜行军发生意外,就都匍伏在地上,依靠地上模糊的雪光反照,辨认路途前进。

  夜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越加显得低矮了。

  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了。当时风渐渐小了,这时登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产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以减轻负重,开始了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使他们感到头痛、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行动更加艰难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他们忍受着这一切,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前进着。

  坚持就是胜利

  在越过一片点点白雪的岩石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的群峰的一座座黑影,都匍伏在他们的却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再向上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这时,夜光表的指针正指着北京时间四时二十分,这已是5月25日黎明前的时分了。

  珠穆朗玛峰南面是一片皑皑的积雪,北同是灰色的岩石,在积雪和灰岩交界的一块椭圆形的地带,这就是神秘而为世界各国登山家所向往的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经过了近十九个小时的搏斗,英勇的登山英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虽然已极度疲劳,但是,胜利的喜悦使他们变得那样兴奋和激动。

  难忘的一刻钟

  藏族队员贡布从背包里拿出了登山队委托他们带上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座小型白色毛主席半身石膏像,放到顶峰西北边一块大岩石上,然后用细石保护起来。

  这时,王富洲摸着黑,拿出一本“体育日记”本,用黑色自动铅笔在上面写道:

  “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

  1960年5月2日日四时二十分”

  因为天黑看不清楚,双手又被严寒冻僵,王富洲花了约三分钟时间才歪歪斜斜地写完了这行字句。

  贡布走过来,帮他把这值得纪念的纸条撕下来,放在一只白色羊毛织的手套里,然后也埋进了细石堆里。

  为了纪念登上顶峰的胜利,他们拣了九块岩石标本,准备回来带给毛主席。

  他们在山顶大约停留了一刻钟的时间。北京时间四点三十五分以后,他们开始下山。在海拔八千八百八十二米的高度不使用人造氧气,这在世界登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天色黑暗,尽管他们三人携带了一部电影摄影机,但是却没能拍下顶峰的情景,只是在他们下山天亮以后,才在海拔八千七百米的地方往回拍摄了一些镜头。

  无私的阶级友爱

  留在海拔八千七百米的地方的刘连满一觉醒来,发现在通向顶峰的雪坡上留下了脚印,他知道王富洲等三人已经上了顶峰。一股劲就使他站了起来。当他看到王富洲三人安全地回来时,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吸他冒着生命危险留下的最后几十公升人造氧气。当他把氧气筒交给王富洲等三人使用时,他们都感动地落下泪来。

  这四位勇敢的登山队员又汇集在一起,高兴地向山下走去。他们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山下,传到了大本营,传到了全国,传到了全世界。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为我们优秀登山运动员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

  5月30日北京时间十三点三十分,他们四个人和全体登山队员一道,全部安全地回到了山下海拔五千一百二十米的登山队大本营。

  从5月17日上山,到5月30日到达山下大本营,他们在世界最高峰上生活了两个星期。 

来源:新华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2.讨论,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课前专栏:
    积累汇报,观察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思考: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五家渠一中 李专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
1、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2、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不怕艰险
3、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勇往直前
4、登上顶峰,完成壮举。 团结协作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3   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   1.学习中国登山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2.学习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难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砭骨( biān )       履践( lǚ )       崔巍( cuī wēi )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 砭骨: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        2      )         履践:踩踏。 (3)崔巍:形容山势高大雄伟 (4)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5)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劲往一处使o (6)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3.(1)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o      (2)思考课后研究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   ”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琦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3.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经过。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质疑: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1)山路险峻。“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    (2)天气严寒。“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缺乏氧气。“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 他(刘连满)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灯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可能发生危险。”刘连满“严重的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刘连满“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二名登l峰队员“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        (4)身体虚弱。“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屈银华在前面开路“一连滑倒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由于体力不济”“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        “刘连满因为(当人梯)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5)黑夜登山。“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他们“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6)高山反应。在8500米以上的高度,“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他(刘连满)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3.质疑: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讨论并归纳: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4.质疑: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讨论并归纳: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由于体力减弱,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5.质疑: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小结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绣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于1989年7月28日从譬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岩出发,经过220天的艰苦奋斗,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于1990年3月3日J顺利抵达本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从而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合作徒步横穿南极的壮举。  在这次横穿南极的活动中,我们考察队各国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一往无前,走了地球上最难走的路程。这是一次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对人类意志和力量的集中考验。这次极其危险、极其艰巨的探险活动再一次显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坚强决心和伟大力量。 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之间1250公里的地段为“不可接近地区”,是南极今没有任何气象资料的地区,因此也是我们最担心的地区。穿越这个地带前,我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先在南极点休息了3天,扔掉许多东西,每人只留一身衣服,6人共留一套备用的替换衣服。食物也按计算精确定量,不多带一点。我自己只多带了一副手套,一双鞋,一个笔记本和铅笔。这都是为了使雪橇重量保持最轻。按并划,我们要在这个地区走半个月,所以每天平均要走48公里。我们不能等到气温下降到零下60摄氏度,零下50摄氏度狗就吃不消了。这时我的工作量明显加重,因为我是科学家,除了要探险外,还担负着科学考察工作。每天我和所有队员一样喂狗,做饭,清雪建帐,搬运东西。这些事结束,其他队员都进入帐篷后,我还要刨冰,挖雪,进行冰雪调查。这一般需要30至60分钟。遇到雪下有冰层时,更加吃力。这时又饿又冷又疲乏,只好挖一会儿歇一会儿。铁锨挖不动就用斧子砍。几个月下来,3把铁锨都挖坏了。我每获一个数据,每照一张观测照片,每采集一个雪样,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每天不间断地工作,因此采集到一套完整的资料。苏联科学家负责气象观测,仪器太重,走到一半路程时狗又冻伤,必须减轻重量。我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决定精减这些仪器,为了安全横穿南极,苏联科学家不得不忍痛割爱。   1.为什么说“这次横穿南极的活动”是一次“壮举”? 答:   

 

 

     2. “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之间125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被称为“不可接近地区”?这个地区有什么特点?    答:

 

 

 

   3.“ 我每获一个数据,每照一张观测照片,每采集一个雪样,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方法,强调了                

 

                                                                                                                                                    

 

 4.为什么说“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答:

 

         

 

 

 5.这次国际科学探险考察队穿越南极“不可接近地区”表现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图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等待戈多
    岳阳楼记
    满井游记
    己亥杂诗
    行路难
    观刈麦
    发问的精神
    想和做
    哨子
    峡江寺飞泉亭记
    《世说新语》三则
    《词五首》教案:《望江南》《武陵春…
    实词的辨析和选用
    高三专题复习课:“仿写句子”教学设…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说“木叶”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
    百年孤独
    《三块钱国币》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
    阿Q正传
    我的信念(教案)
    囚绿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
    成功
    学问和智慧
    论美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
    小说家谈小说: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隆中对(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信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作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
    《胡同文化》微型教案设计
    《论求知》教案
    麦琪的礼物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简案
    认识自我(教案)(粤版高中新课标教…
    杜甫律诗五首
    夸父逐日
    《晏子故事两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亲情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的…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故都的秋
    《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闻王…
    爱莲说教案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虞美人的教案
    《傅雷家书两则》
    济南的冬天
    《敬业和乐业》教案
    范进中举
    唐雎不辱使命
    我的叔叔于勒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雨说
    变形记
    墙上的斑点
    蜀道难
    兵车行
    《项脊轩志》说课稿
    齐桓晋文之事
    将进酒
    庄暴见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
    鲁版高一语文《荷塘风起》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课
    《雨说》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鹤群翔空》教案设计(网血来稿,吐血…
    《琵琶行》教案设计
    我教《项脊轩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小…
    《鹤群翔空》说课稿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饮酒
    《说“木叶”》教学设计
    《狼》教案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蜡烛》简案
    归园田居(简案)
    《勇气》教学设计
    怎样读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作文教案——人与自然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
    老王
    台阶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闺塾
    失街亭
    《沁园春·长沙》教案
    短歌行
    花未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归园田居
    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三:空白艺术的得体…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与广告“零距离”
    《蜡烛》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
    《土地的誓言》《孙权劝学》《竹影》…
    哀江南
    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二——写作材料的合…
    智取生辰纲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雷雨
    茶馆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研究性学习
    三块钱国币
    长亭送别
    窦娥冤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新课标验收课…
    林黛玉进贾府
    登上地球之颠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柳毅传
    《柳毅传》之阅读练习
    虎丘记
    促织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
    人是什么
    人生的境界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长亭送别》之研究性学习
    边城(教案)
    台阶(教学简案)
    《傅雷家书两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科学与艺术
    《导言》
    《信客》教案
    再别康桥
    《芦花荡》教案
    《死水》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期末总复习说明文部分学案:阅读科技…
    傅雷家书两则
    我愿为文言文教学插上灵动的翅膀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
    《忆读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
    星星变奏曲
    激活学生写作思维的指导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祝福(教案)
    逍遥游
    药(教案)
    敬畏自然
    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
    项链(教案)
    《陈奂生上城》
    守财奴(教案)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错误
    《死水》
    胡同文化
    再别康桥
    读出典型环境来
    《道士塔》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桥之美
    荷花淀(教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芦花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夸父逐日》教案
    不求甚解
    神奇的极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