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人有一妻一妾
|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瞯”)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瞯”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说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 化解:有的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的则认为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达内心的独白,这有点象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还是后者,这里“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他表达出来罢了。 ●三、相关知识补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起连接作用。“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转折作用。 2、写作动机是什么?先要看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窥视,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瞷”人更属非礼,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里就用“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还不够,为了自我表白,在课文中,孟子又用“齐人”的故事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课文的写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幅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子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谈谈讽喻。课文从总体上是使用了讽喻的手法。 讽喻即用一种富有机智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讽喻与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话中以与本体类似的事物为喻体同本体相比照,喻体不能单独成篇。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喻体,说明道理,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讽喻与讽刺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书其事,且具有贬责、指斥的意思。讽喻则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有批评,但那是一种善意的规劝。 讽喻的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 分别举例如下: (1)进谏性讽喻 。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庄暴见孟子 |
下一篇文章: 鲁版高一语文《荷塘风起》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