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人有一妻一妾
|
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鲁迅《 立论》) (3)寓理性讽喻。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负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乃坠地死。 今世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徒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者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亦足哀乎。(《蝜蝂传》) (4)独立性讽喻 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鲁迅《读书杂谈》) (5)非独立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狗的驳诘》)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见“重点难点化解”。 二、设计此题,目的是通过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之”“施”“卒”三个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 参考答案为:【之】1、动词,往,到……去。2、助词,相当于“的”。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这件事的真相。4、前一个“之”字,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字,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 【施】1、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2、喜悦自得的样子。3、动词,实行、施行。4、动词,用。 【卒】1、副词,终于、最后。2、名词,兵卒。3、动词,死。4、名词,兵卒。 三、此题为扩展题。本文篇幅短小,且内容浅显,适于做点扩展练习。设计此题,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明代孙仁儒《东郭记》,根据《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加以发挥想象,用戏曲的形式表现了《孟子》某些思想。“东郭乞墦”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中最精采的一幕。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对齐人行为的生动描写。 ●四、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 1、为加点的字注音 瞷( )良人之所之 讪( )其良人 墦( )间 施施( )从外来 蚤( )起,施( )从良人之所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良人出 良人:-------------- B、卒之东郭墦间世间 卒:---------墦:----------- C、瞯良人之所之 瞯:----------- 前“之”:-------------后“之”:------------D、讪其良人 讪:-------------- 3、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B、蚤起 C、施从良人之所之 D、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4、选出与“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中“道”字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师道之不传也久 B、道芷阳间行 C、吾师道也 D、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5、辨识下列各句属于什么句式 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C、不求闻达于诸侯 D、古之人不余欺也。 E、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层级检测 阅读课文,试用原文回答下列各题 6、齐人之妻是如何对其“良人”起疑的? 答:
7、既已生疑,必将察之。于是其妻“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请指出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真相”的。 答:
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课文中“齐人”的品德:-------------- 9、课文是一篇寓言。诙谐幽默的描写中透着辛辣的讽刺,从课文结尾的评论看,作者写作此文意在讽刺什么? 答:
10、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现实意义的看法。 下面这段文字引自《孟子》,括号里是古人的注解。借助为些注解阅读原文,并完成第11——17题。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之弟子也,亦能百发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B):‘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答:------------------------- 12、文中曰(A)、曰(B)的说话人分别是谁?答:曰(A)是--------曰(B)是------ 13、为下面各句分别选择正确的译文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太匆忙。B、今天我赶快作战。 C、今天我的病发作了。D、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2/问其仆。 A、问替他驾车的人。B、问他的左右侍从。 C、问他的卫士们。D、问君王的使者。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的命令办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可是你自己引起来的事。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你办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得君主生气。 4/发乘矢而後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D、反过身来然后射了四箭。 14、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 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B、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D、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15、“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不超过2个字)。 16、“去其金”是为了-----------------(不超过6个字)。 1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释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理由?请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注解]--------------------------------------------------------(摘录能说明这个理由的注解) [译文]--------------------------------------------------------------。 参考答案: 1、JI n SH n F n SH SH Z o Y 2、A、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B、最后,坟地C、偷看(暗中观察),前“之”助词(无义),后“之”动词去、往D、责骂、毁谤3、D4、D5、A、判断句B、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C、介词结构后置D、宾语前置E、被动句6、“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可是,家中“未尝有显者来”。于是,其妻不由对良人起疑。7、“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8、自欺欺人9、“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10、(略)11、都是师徒关系。12、A是孟子,B是庾公之斯。13、CAAC。14、D。15、箭头。16、不伤害人。17、[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译文]假使如子濯孺子得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 作业:诵读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庄暴见孟子 |
下一篇文章: 鲁版高一语文《荷塘风起》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