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长沙》教案
|
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现在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与前提,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可分四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4、在这几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既写出色彩艳丽,又写出境界开阔;层→林之密;尽→染之透,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问: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明确:“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联想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漫→水之盛,“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透→水之清澈,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争→把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击→飞之矫健,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如同说: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号召大家要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明确: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绚丽壮美的。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 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 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全词。
三〉 峥嵘岁月图: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1、问: “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独立)
2、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而“橘子洲”也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游览的地方,这样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3、“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青春年少。又写出了他们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姿态。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奋笔疾书写出抨击恶浊、褒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江山指什么?就是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
第4层:“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权贵(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这几句是用回忆往事来抒情,它可不可以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明确:可以,因为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这样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四〉中流击水图:
1、提问:先说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大意: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学生品读最后三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革命者立誓振兴中华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鹤群翔空》说课稿 |
下一篇文章: 认识自我(教案)(粤版高中新课标教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