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教学 反思
第四课时 最后一课(1)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血液,失去语言即失去国土,文章就是-场围绕语言展开的心灵搏斗。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听讲 2请大家借助资料,查阅作者身份,以及本文的时代背景。学生活动,交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用卡片检查字词。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文章思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为线索,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开。小说从"我"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 (课前--上课--下课) 4局部解剖 1、上课之前,教室气氛与平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2、小弗郎士本是个贪玩的小学生。"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给同学听听。学生活动,交流
5布置作业 本文与《枣核》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异同?(2)诵读课文,感受爱国之情。 教学 反思
第五课时 最后一课(2)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这节课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它为什么被称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呢? 听讲 2再读课文,品析下列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3、"我的朋友们,我--我--" …………
学生活动,交流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来塑造你最喜欢的这一人物的?请具体分析。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交流喜欢谁都行,关键是说出理由,分析透彻,受到启发。 4体验拓展 (1)以第一人称表演韩麦尔先生结束《最后-课》的情节。 (2)"我的朋友们,我--我--",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补出韩麦尔先生说出的话。 5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续写训练。要求①题为《最后一课》,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③结构要完整。应从热爱祖国语言和写作方法两方面回答。 教学 反思 第六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请大家把收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在班上作一交流。班上交流 2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主题是什么。
(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 3品味语句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4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5布置作业 (1)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得当的。 (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方法有:一是结合文章中心,二是依据人物性格特征,三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 反思 第七课时 古诗四首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朗诵比赛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堂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朗诵比赛。在各自朗读的基础上,小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比赛。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2名句推荐 阅读诗歌,朗诵固然不可缺少,但赏析名句,同样十分重要。 大家推荐诗歌名句,并说说推荐的理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理由略) 3品味特色 优秀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必然是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谈谈这几首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可以利用手头的资料)春望: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泊秦淮: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二句点名环境,后两句议论作结。 十一月风雨大作:通过风雨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 过零丁洋: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4把握主题 这几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细微的差异?共同点:爱国 不同点:四首诗依次为--忧国思家;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表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宁死不屈。 5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收集爱国主义诗篇。 教学 反思 第八课时 晏子使楚(1)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美国国务卿访华,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逊。有一次,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显然这句话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许多在场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那么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意气用事,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 就在这令人尴尬、为难的时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周总理的一句妙语不仅挽回了面子,弘扬了国威,而且不露痕迹地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礼进行了反唇相讥。当下便博得了满大厅的笑声,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之中化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一文,看看晏子是如何机智巧妙地挫败楚王的。听讲 2课文朗读 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齐人固善盗乎? (3)所以然者何?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2)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句(3)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句(4)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3理解内容 依据页下注和手头资料,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于重点字词要注意积累,目的在于运用。学生活动,交流 4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词语积累,能流畅地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 反思
第九课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