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师: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一片肃静,没有人应声,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解开心中的这个疑惑。 (板题。)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的生字能读准吗?
生:能!
师:很有信心!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认读这些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生轮读。)
师:生字读得很准确,相信词语会读得又快又准。
(课件出示词语,生齐读。)
师:看来这些拦路虎是阻碍不了大家前进的步伐的。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请这一小组按顺序轮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一会儿评一评他们每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轮读、评议略。)
师:我们已经能将课文读正确了,这回来练习快速读课文。怎样才能速度很快地阅读呢?这就要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段地看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目一行、一目双行,甚至是一目十行。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下面就请大家练习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不懂之处画上问号。现在开始,限时3分钟。
(生自读、思考。)
师:时间到,我们看看谁的学习效率最高。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五个战士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与敌人展开激战,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师:概括得很简练,又能使人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也很了不起!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吗?请同学们看黑板,能否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填空?请一位同学填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填写在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
(生练习填写。)
师: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为什么要这样填?
生:这篇课文先讲了五位战士“接受任务”后,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我概括成“引敌上山”。五位战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了确保连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又将敌人引上了绝路,我概括成“走上绝路”;之后五位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消灭了很多敌人,我又概括成“顶峰激战”;最后五位壮士为了不落在敌人手里,英勇跳下了悬崖。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非常准确,说明你的阅读能力很强。还有不同填法吗?
生:我是这样填的:先是“接受任务”,然后是“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最后是“跳下悬崖”。
师:说得多好啊!课文正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这五部分内容。看来你真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在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我不明白,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完成掩护任务?
师:这位同学善于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思考,真好!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第1次完成,是基本上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第二次是他们自己加给自己的任务,为确保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他们将敌人引上绝路,是用生命完全、彻底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师:也就是说第二次比第一次更能表现五位战士的精神。说得很好!还有什么疑问?
生:五位壮士跳崖后结果怎样?
师:谁能帮助解答?
生:老师,我查找了资料,除葛振林、宋学义受伤外,其余三名全部牺牲。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够主动查找资料,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
师:我发现你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孩子。是呀,文中的前三个自然段称他们为“战士”,从第四自然段起改为了“壮士”,(在“壮士”下画着重号)原因何在?我希望同学们在深入读文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五部分内容中,哪一部分或哪几部分使你深受感动?下面选择使你深受感动的部分认真读一读,把令你感动的原因写在旁边。
(生自读令自己感动的段落。)
师:通过仔细阅读,相信同学们对令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们按照大家选择的部分分成组进行交流。(分组略)一会儿我们请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有感情朗读令你们感动的段落,然后小组发言代表汇报感动的原因。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先请“诱敌上山”这组同学汇报。
(一生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生:这一部分使我们感动的原因是:五位战士作战特别勇敢顽强,仅仅五个人,就将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完成掩护任务,歼灭许多敌人,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师:以少控多,是很了不起!他读得很有感情,你讲得头头是道!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的?
生: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每位战士的动作。
师:仅仅是动作吗?
生:还有神情。
师:哪些语句描写了神情?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师:作者抓住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非常形象、逼真。请全体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
(生练读。)
师:请这组同学接着汇报。
生: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绝路,也就是死亡之路。我们组推荐于磊同学朗读。
(生读第3段)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 | |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 |
|
|
(生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他的感动?想一想班长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么说的这句话?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能有生还希望,但也会引来敌人,暴露连队目标;一条是绝路,没有生还希望,但可以确保群众和连队安全。班长选择了绝路是特别坚决的。
师:从哪看出班长的态度特别坚决?
生:斩钉截铁。
师:请你来“斩钉截铁”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在这生死关头,班长一个“走”字,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一个“走”字,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一条牺牲之路。五壮士舍生赴死的行动是何等壮烈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斩钉截铁”地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读得干净利索。)
师:课文中像“斩钉截铁”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课下再搜集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积累得多。 第二课时
师: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这节课我们接着进行交流,该哪一组了?
生:顶峰歼敌。
师:你们组谁来读,谁来讲?
生:我来读。 (读第4段,略。)
生:我来讲。五位战士到了顶峰,也就到了尽头,五位壮士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他们在牺牲之前,仍在浴血奋战。
师:请你看着屏幕读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 | |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
|
|
师: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说的这句话?
生:子弹用尽,只剩一颗手榴弹时,大声喊的。因为班长想让最后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威力。他心中充满对敌人的仇恨,我觉得应该这样读。(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恨不得抱起石头砸向敌人。大家一起来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生:重点写了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
师:作者不仅通过语言描写,还有动作描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五壮士之壮。我们以后习作时要学习运用。
师:最后这组同学,你们打算怎样汇报最令人难忘的“英勇跳崖”这部分?
生:我们组全体同学合作来读这部分,然后分别汇报自己的感受。
师:好,先来读读。
(生合作读最后一部分。)
师:读得很有气势!说一说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及原因吧。
生:面对死亡,班长想到的仍是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没有自己,心中充满胜利喜悦。
生:班长很让我感动。他处处做战士的榜样。
生: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不愿落在敌人手里,英勇赴死的壮举,是真正的英雄。
生:五位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口号最令我感动,说明他们心中至死也未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始终满含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英雄们壮烈豪迈的口号。
(生读口号。)
师:接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师:谁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感情读。)
师:英勇跳崖这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写的?
生:写了他们的动作和语言。
生:还写了他们的神情。
生:还写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师:是呀,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出示插图。)
师:这就是胜利完成任务的五位壮士。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学生接着背诵起来。)
师:多么壮烈的话语,多么豪迈的壮举!让我们通过屏幕目睹五位英雄惊天动地的场面。
(放电影片段。)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了吗?这个问题上节课是谁提出来的?
(一生站起。)
师:现在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部队主力和群众的安全。它们不仅是战士,还是英雄,是壮士。
师:是呀,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的壮烈豪迈,他们的抉择是那样的悲壮感人!他们那伟大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同学们,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在课下拿起笔来,写出你们的心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