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辆纺车
|
事物作为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段与段之间要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并适当使用比喻。
附: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1.吴伯萧:《复来信》(《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4期)
2.杨志林:《用列表法教学——(记一辆纺车)的设想、做法及体会》(浙江师院《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10期)
3.苏保印:《(记一辆纺车)备课点滴》(河南师大《函授通讯》 1980年第 5期)
记一辆纺车[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和发扬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体会记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和质朴、明朗、优美的语言风格。学习比喻修辞,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在纺线劳动中的感情体验。
二、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但越是此类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易的文章,学生却越不容易发现问题。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独立回答有关结构和修辞方面的问题(有时可与同桌商议)。
三、本文作者以饱带感情之笔写出了自己在劳动中的深切感受,语言质朴、明朗、优美,教学中要避免过多的“分析”,否则将会削弱学生对这种语言的深切感受。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吴伯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山东莱芜县人。在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早》。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鲁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答:读书,劳动,革命,建设,都应当早早起步)现在我们再学习吴伯萧的另一篇文章。板书《记一辆纺车》、吴伯萧( 1906—1982)。
二、指导预习。
1.简介作者写作缘由。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八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2.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初步了解全文大意,有侧重地做好如下练习。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隙(xī) 称(chèn) 心弦(xián) 乐(yuè)
蒲(pú) 团 譬(pì)如 诅(zǔ)咒(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凯旋(归来)环拱(围绕)快感(愉快)
斤斤计较(注意小的得失)
3.进一步自读。思考:(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划分文章的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4.阅读思考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
(l)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某句话、某种行动,甚至可以是时间和空间。该文属于哪一种?结论:某物即一辆纺车。
(2)作者的感情:散文和小说不同。小说的思想融于形象和故事之中,需要经过剖析才能掌握;散文却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体,作者的思想感情大都是直接表露。散文一般都有点题之笔,请你找出。答案:“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3)文章的层次及大意:划分层次,要注意显示文章层次的提示语。请你找出。答案:第1段:“后来常常想起它”,“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第11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板书层次及大意:一(1)怀念纺车
二(2—10)为什么怀念
三(11—13)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三、讲习新课。
默读第l—3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眼下文有什么联系?
引导要点:总领全篇,点出题意。跟第二部分的联系是
引出下文,第二部分回答了作者怀念纺车的原因。
2.阅读第 2、 3段。思考:(l)第 2段有什么作用?
(2)在第3段中,作者对历史背景的介绍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要点:(1)第2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二句是承上,后二句是启下。(2)第3段,作者介绍历史背景是简洁、概括。因为这些内容毕竟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如果笔墨累赘,就显得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领会其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找出本文所有的比喻句,并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二课 时
一、检查作业。
1.上节“作业 1”的答案:第一层(2-4):纺车在革命中的作用;第二层(5—10):纺线劳动的情景和艰苦奋斗生活的乐趣。(以上内容要板书)
2.上节“作业2”的答案:文中比喻有二十多个。(例句略)这些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络线劳动的动人情景,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把纺车比作“旅伴”或“战友”,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纺车的真挚感情。“旅伴”由于朝夕相处,生活上互相关怀和帮助、亲密无间,用它来比喻纺车,可见纺车跟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战友”,是并肩战斗的同志,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用它来比喻纺车,可见纺车和人们的关系多么重要!
二、研习新课。
1.第3段和第4段都是写纺车的作用,内容有什么区别?
引导要点:第3段是在政治上或者在经济和思想上总的谈纺车的作用;第四段却是具体谈纺车在经济和精神上的作用。
2.第5段中哪些话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从几个方面展开记叙?
引导要点:“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下文从掌握纺线技术、姿势、技术改革和劳动竞赛几个方面来展开记叙。(注意提示学生,要抓每段的中心语,即6、7、8、9段的第一句话)
3.阅读5一9段,说说这一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并举例为证。
引导要点: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和崇高革命志趣的赞颂之情,它是通过借景抒情,即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的。例如第5段,作者在描写纺线劳动之后,说它“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第6段,描写初学纺线的情景以后又说:“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第7段,在描写了纺线时步子的进退和手臂的抽线动作之后,作者又深有感触地说:“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4.第10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要点:总括纺线的意义,“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指出延安人民在思想上明确了劳动的意义。这一段既是上面几段的小结,又是前几段意思的深入,深刻揭示了怀念纺车的原因。
5.阅读第3部分,思考:(l)第11段的第二句话重复了开头的第三句话,末尾一句又重复了题目,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2)文章最后以“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和“——记一辆纺车”结尾,为什么要分成两段?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引导要点如下:
(l)第11段开头几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贯穿于整篇文章中的那种亲切自然充满深情的笔调,这几句话前后重复,就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是全文的总结,也是中心思想,作者为了把中心鲜明地突出地表现出来,所以单独立为一段。“——记一辆纺车”单独立为一段也是为了鲜明地表现写作动机,前加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意思,启发人们明确“记一辆纺车”的原因,学习延安人民,继承延安光荣传统。
三、布置作业。
自读“揣摩·运用”四、五,体会作者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的特点。
附:《记一辆纺车》好在哪里
《记一辆纺车》通过对延安时期作者亲自使用过的一辆纺车的深切怀念,热情地歌颂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赞美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然而,初读这篇文章,由于对其中的美妙之处还来不及细细体会,有一种“干巴巴”的感觉,总觉得它不如杨朔的散文那样具有浓郁的诗意,不如秦牧的散文那样含有丰富的哲理,不如……但是,如果你能深入进去,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去表现广泛的、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集中揭示中心思想的话,那你一定会被作者那独特的风格所折服,一定会被文章那优美的语句所打动。
文章在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就连用两个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他使用过的那辆纺车的深切怀念:“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用朝夕相处的旅伴和并肩战斗的战友来比喻纺车,既造成了文章的悬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说课稿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记一辆纺车,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风景谈》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宁鸿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