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学案



 

 
先秦历史散文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14 《勾践灭吴》学案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16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单元导读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还有记录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勾践灭吴的原因;学习邹忌善于设喻,触龙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层层深入的语言艺术。本单元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障碍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焉用士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夫晋,何厌之有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江西 何筠生) 

 

14 《勾践灭吴》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l)能阐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及学习勾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l)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及注释,试译全文。 

(2)内容分析。 

复述“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问题①:勾践主要通过哪几次战争灭了吴?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说课稿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学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屈原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想北平》…
    《游褒禅山记》 《再塑生命》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驿路梨花
    《风景谈》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宁鸿彬)
    刘克《琥珀》教学纪实与评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游泳
    《为你打开一扇门》说课稿
    《项链》教案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宋词两首
    反对党八股
    诚实的孩子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雷雨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片段
    勇气学案设计 《拿来主义》说课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
    兰亭集序教案(一篇获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荷叶 母亲说课稿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说课教案
    《金色花》说课稿 望庐山瀑布
    改造我们的学习
    《幼时记趣》说课稿(苏教版)
    d t教案
    刘克《可爱的草塘》教学纪实与评析
    狐狸和乌鸦
    看望同学
    秋天
    看图理解句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海深 夜深 文章深
    新高一教材第二单元说教
    我要的是葫芦
    刘胡兰

    翠鸟
    葡萄沟
    [中学语文教案]《短文三篇》说课稿 (…
    n. l教案
    义理、考据和辞章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
    g k h教案
    j q x教案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鸿门宴》说课稿
    我教“谈骨气”
    登上企鹅岛
    狼和小羊
    海燕说课稿
    说课稿:长亭送别
    《即席发言》教案及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多一些宽容》说课稿
    保护鸟类
    《母 亲》(一课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