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辆纺车
|
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学生作业,课堂订正。
2.听写下列字词,加点的要注音。
敝帚自珍 称心 朦胧 和谐 沉甸甸
凯旋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白鹤晾翅 其乐无穷
二、讲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可分几段?让学生默读,思考,议论后明确:这一部分可分6段,列表示意:
产生兴趣(创作的快感)(第5段)
需要技术(从初学到熟练,劳动收获的愉快)(第6段)
几种姿势(坐着、站着、舞蹈)(第7段)
纺线劳 技术改革(实践——知道奥妙)(第 8段)
动的收赛 (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派??胜利的快乐)(第 9段)
获体会
纺线意义 工经济上的
思想上的
1.讲读第5段。
提问:为什么说纺线劳动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议论后明确:(1)从视觉方面描写纺线劳动“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2)从听觉方面描写纺线的声音是“和谐的,优美的”。这两种艺术感受具体说明了“兴趣”的含义。前者绘形,后者绘声,于是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络线图,又使我们听到一支动人的络线曲。”特别是“像……像……”两个比喻,都很确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反复试读。
2.讲读第6段。指名学生概述本段内容,并找出表现人们在掌握络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的有关语句。明确:前者主要表现在“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只管……总……像……像……。”(多重复句)等句子中;后者主要表现在“……像魔术家……。”(比喻句)“……不是……而是……。”(并列句)“……像……肥桃。”“……像……摘下果实。”(比喻句)“那种感情,是……是……。”(并列句)要求学生把上述句子用线划出来,并进而体会文章开头为什么把纺车比作“战友”和“旅伴”。
3.朗读第7、8段。教师略讲:第7段写出人们在劳动中的兴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8段着重写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深切感受。
4.指名讲读第9段。
提问: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派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城竞赛的?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划出描写竞赛情景的重点语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列表示意:
地点:“有的……有的……有的……。”
纺
阵容:“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
线
竞 场面:“沙场秋点兵”,“盛大的节日赛会”。
赛 规模:“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
气派:“机群起飞”,“万马奔腾”。
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感情跟前几段所表现的是否有变化?表现在哪里?议论后明确:前面几段着重表现愉快的感情,这一节着重表现自豪的感情,表现在上面表中列出的语句。因此,朗读时要充满自豪的感情。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反复练习。
5.讲读第10段。
指名学生朗读。对“不只……不只……而且……”这一递进多重复句略加分析,使学生明确这一段是第3部分的小结,并点明了全文中心。
三、布置作业。
1.解释带点的字词:
(1)从容自如(不慌个忙)(2)幕天席地(把大地当作席)(3)群山环拱(围绕)(4)自力更生(重新获得生命)(5)斤斤计较(注意小利害)(6)间隙(空隙。隙,缝)(7)协调(配合得达当)(8)奥妙(古人很作)
2.下列各句哪里比喻,哪里拟人?并说说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1)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拟人)
(2)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比喻)
(3)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比喻)
3.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二,“揣摩·运用”五。
第三课 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4部分;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结构特点;学习生动、贴切的比喻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理解·分析”一、二,课堂订正。
2.指名学生回答课后统习一。(对学生的回答,可以作简要的评议和归纳:作者之所以把纺车比作旅伴和战友,是因为在延安人都使用它,并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从中获得很大乐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的光荣传统,就要热爱劳动,艰苦朴素。)
二、讲读第4部分。
指名回答: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议论后明确:主要写“常常想起那辆纺车”的原因。追问:作者是否仅仅想起那辆纺车?议论后明确:是从纺车想到“延安的种种生活”。追问:延安的生活是怎样的?议论后明确:“在党中央……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这一部分是总结性的文字,充满着乐观、喜悦、自豪的感情。朗读的时候要语气坚定又带着怀念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
[词义辨析:崇高、伟大:这两个词都可以修饰“理想”。崇高,有最高尚的意思。伟大,超乎寻常,宏大的意思。课文中用“崇高”修饰理想是恰当的。豪迈、英雄:这两个词都可以修饰“气概”。豪迈,除有气魄大的意思外,还有勇往直前的涵义。英雄,气魄大。课文中用“豪迈”修饰“气概”比较好。志趣、兴趣:两者都含有趣味的意思。前者可用“乐观”修饰,后者却不可以。以上三例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提问:第12段中的破折号应当作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和题目重复有什么必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补充:“——”可以理解为“就因为这些”或“因此”,在第 11段开头已经用了“就因为这些”,为了避免重复,所以用破折号代替。最后一句既是题目,又是总结,从表达上说又是反复。延安美好的事物很多,用“记一辆纺车”五个字以突出它的地位和意义。
提问:这一部分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议论后明确:总结全文,点明题旨。紧接第11段末尾的设问句,写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一句,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学生齐读本段。
三、学生朗读全文,第6、9段可以反复读。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感情特点和起伏变化,特别要读好重点词句。
四、归纳中心思想。
从复习板书图表(见后)入手,启发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在讨论基础上明确: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五、归纳写作特点。
1.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指名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二,并请其他学生补充,明确:课文从纺车和人们的关系、纺车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写出了对纺车的喜爱和怀念。结构方面即以一辆纺车为记叙线索贯穿始终,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不枝不蔓,精炼集中。
课文的过渡自然,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衔接得很好。开头从怀念那辆纺车写起,强调“后来常常想起它……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这就使人产生悬念——究竟是怎样的一辆纺车呢?第二部分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段末尾写道:“纺车跟战斗用的枪……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强调它的作用,很自然地过渡到第3段,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说明纺车的意义。第11段的末尾写道:“凭着崇高的理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这一设问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12段,逼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一警句,点明文章的题旨。
2.质朴优美的语言。所谓质朴主要指用词、造句得当没有做作;所谓优美主要指语言形象有实感,又富于节律美。一般说来,想什么写什么,适当运用比喻,注意句子长短搭配,就能使语言近于质朴而优美了。
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作业“理解·分析”五,鼓励学生把生动贴切的比喻抄在笔记本上。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9段。
2.写一篇记叙某一事物的文章,要求把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说课稿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记一辆纺车,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风景谈》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宁鸿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