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九年级第一学期单元考试 >> 正文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总体教学建议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总体教学建议

 

  一、三年总体规划,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标准,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课本,根据其注重生活、淡化语法知识和文体知识、作文训练无序列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增、减、调、补。

  我们的目的不是教会学懂人教版教材,而以它为例子来进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增:

  指增加语文教学资源。一是随时增选报刊上的最新时文(包括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二是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2、减:

指减少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某些课文的教学时间和对一篇课文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以及对一些练习题可必做可选做。一是坚持实践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单元教学”模式。在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中,选择典型的课文作为“例子”进行重点教学,并把这个“例子”作为“举一反三”的“一”;而对于属于“举一反三”的“三”的那几篇课文,则可减少教学时间,主要采取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二是继续提倡“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对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统筹安排,每课“只取一瓢饮”,使几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组成这个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建构。三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对练习题可必做可选做,特别是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有的完全可以减去不做。

  3、调:

主要针对人教版实验教材现代文与文言文混编的情况而言。这种编排方式,从对生活的感悟角度来说,是很有道理的;而对于刚从小学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学习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实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他们而言,语文的工具性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调整文言文的教学顺序,把混编在每个单元里的文言文集中起来,组成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对于学习必要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要有利得多。初一学生学习古人的语言,有点像学外语,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的集中学习的氛围,比起短暂的间断的零碎的学习来,显然效果更佳。至于人教社编者把某篇文言文安排在某个单元去感悟生活的意图,我们在集中教学这些文言文时,分别点拨一下即可达到目的。

  4、补:

指补充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尚未完全体观《课标》精神及其不能全面体现目前国家考试现状的某些知识和内容。我们不仅要放眼未来,更要立足现实,着眼现在。因此,补充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与当前考试有关的某些内容,是完全必要的。补充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补充的参照──目前中考、高考试题的内容及形式。

建议补充以下内容,随文讲解,不宜讲得太深。

  ⑴ 现代汉语知识:

  ①字:象形和形声体现了中国汉字构成的最主要的特点,对于学生认字和理解字义都是最基础的。

  ②词:词类、词性和词组(短语),是我们理解句子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③句:单句的成分、一般复句的类型,以及按照不同语气划分的句子,都是我们理解文意必不可少的知识。

中考、高考虽然没有直接考语法知识,但要考语病辨识,要考文意理解,要考写作,实际上是考查对这些知识的运用。

  ⑵ 古代汉语知识:

① 实词的一词多义。② 词类活用。③ 常用的虚词。④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现在的文言文考试强调“直译”,虽然不直接考文言特殊句式,但要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不懂文言句式怎么行?

  ⑶ 写作知识:

主要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建议每个学期通盘考虑,对写作方面知识的教学,还是应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此点必须高度重视。

⑷阅读知识:

如果写作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那么阅读知识的教学就省事得多。这里主要讲从比较好的中考题中选择一些优秀的阅读题补充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来,一个单元补充一道阅读题即可;从每个单元的某篇文章中选择一两段文字,设计成类似于中考的阅读题也可。我们总不能临到中考了才来突击阅读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⑸标点符号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没有单列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就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随文讲解)补充到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二、对于一本教材的教学,既要将新的理念融入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即:对于“人文性”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侧重用感悟、熏陶渐染的策略;对于“工具性”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则侧重采取练习、习得的策略。

  1、单元目标贵在落实:

首先,引导学生在单元提示中将目标要求一一勾出来,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落实,除了上面所说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策略外,这里着重讲一点落实的技巧和方法。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上说:“思考人生大问题”,太大太宽,只有大题小做:让学生领悟人生应当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不屈地奋斗。而提高朗读能力是本单元又一目标要求,怎样落实这个目标呢?当前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颇多,只是一般地叫学生读,或抽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扮角色读,却没有朗读指导。如何指导?应一句一句地教,一遍一遍地教,乃至一个字一个句子的读法,一招一式地教。教什么?重音、停顿、感情、语调、语气等等,都要教。当然不可能一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这样教,但必须选取一篇重点课文或其中的某段、某句来进行朗读指导。

  2、阅读课文重在感悟:

什么是感悟?心动了为之感,有所觉为之悟。感悟什么?一是感悟生活。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感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二是感悟思想情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要的是感悟蕴含于内容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三是感悟文字之美,辞章之美,遣词造句之美,构思之美,方法技巧之美,布局之美,久而久之,语感就培养出来了。

怎样指导学生感悟?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圈点勾,边记下自己的感受。其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读后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再次,教师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讲讲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最后,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比较准确地去理解作者通过文本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在课改实验区的一些语文教学课堂上,看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哈姆雷特”,很遗憾,还有两个“哈姆雷特”没看到。即: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之后,教师既没有谈出自己的意见,也没有介绍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完事了。这似乎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但却忘记了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对话过程。对一个文本,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他们不同的感受,教师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肯定与学生不同,也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师生的这些感受,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准确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如果把“哈姆雷特”说成是“林黛玉”那就是错误的了。我们在一些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的发言明显是错误的,但教师却不置可否,甚至还说“好”,生怕有违课改精神,这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这些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地指出是不正确的,离准确的距离就更远了。什么才是准确的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一个作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只有作者心目中的这个哈姆雷特才是准确的。现在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时不介绍时代背景,怕人家说是落入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套,然而,学生不知道时代背景,怎么去准确理解文章呢?歌德说过,每首诗都应当写明创作的时间,这对了解诗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没有创作的时代背景,当然就没有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了。所以我说少了两个“哈姆雷特”,一个是作为读者之一的教师的“哈姆雷特”,另一个就是作者的“哈姆雷特”。只有实现了学的主体、教的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全面交流对话,才能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理念已真正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之中。

  3、在“课前预习”、“研讨与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则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形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⑴ 课前预习:

我们在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见热热闹闹的讨论发言场面,不见扫除文字障碍、积累词语的环节。有两种可能,一是已有“课前预习”,二是没有。如果属于后者,这样的教学,则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基础极不牢固。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养成。在课前预习中,养成使用语文工具书的习惯,形成识字解词的能力。

  ⑵ 研讨与练习:

应把它作为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师生展开讨论的依据和指南,不应让它成为学生课后的沉重负担。这些“研讨与练习”题,前面的一般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后面的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我们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写字能力;并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写作与口语交际:

根据人社版实验教材对“写作和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编排的特点:一是与课文阅读结合在一起,安排在“研讨与练习”之中,往往是片断作文、小型口语交际;一个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往往是大作文、大型口语交际。前一个系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任务实际上在解决“研讨与练习”题时已经完成。这里主要对后一个系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谈几点建议:

①在口语交际方面,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不应总是几个熟面孔发表意见。

②在写作方面,前一个系统的小作文主要是写读书笔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在后一个系统的大作文中则应考虑我在前文已述的补充由浅入深的写作知识序列(参考“语文”版教材),以培养学生文体写作的规范性。

③大作文,要从再现生活走向表现生活。在中考、高考阅卷场上,看见许多作文平淡无奇,只停留在复制生活再现生活的层次上。原因何在?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一点精神的底子”。这一点“精神的底子”从哪里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外,还必须抓好前文所述“阅读课文重在感悟”的教学环节。只有大胆写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感受、真思考,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提升到“表现生活”的层次。

④写字,要挤时间进行硬笔行楷的书写训练,形成字体端丽、书写流利的写字能力。

⑷综合性学习:

应明确四点:①明确活动目标。一是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中心是提高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②教师付出更多。首先,要精心设计活动计划。其次,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活动期间需适时指导。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需半个月左右(包括课外时间),其中课内可安排3~5个课时,包括讨论课、写作课和评价课,由于耗时长,既费心,又劳神。最后,对活动的评价,还需认真组织。可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占50%。形成性评价可对学生每一阶段的表现拟好分值,给出分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活动的成果(即学生写出的研究文章)给予评价。③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整个过程,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包括事前的很多准备工作,如书刊报的提供、图片或录像资料的搜集、网址网站的查找、联系实地参观的事项等都可分配给学生完成;安排参观、成果汇报会、知识抢答赛以及其他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事情,都应让他们自己去做。④根据实际灵活选择。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活动,有的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要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稍作删减或变动。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这样,才真正体现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九年级第一学期单元考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总体教学建议,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