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大家都是按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思路在进行的,命题“稳中有变”原则中的“稳”,即不变的部分是大头,要牢牢抓住。
那么今年的“变”是什么呢?猜、押是毫无意义的,毕竟我们不是命题者。即使是命题者,在犹豫斟酌,决定之前,也还是说不准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不用思考、不用有所思想准备。相反,凭藉现有的,推测、寻求一下考题会有些什么变化,特别在能力要求上,会有什么新的形式,复习时有意地提升一下这方面能力,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故我作如下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近年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考为导向,多选用科技知识短文。随着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命题也可能选用一些文学经典作品,考测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十多年的课本所选大多也是文学作品,考生有较好基础。再说《考试手册》也明确要求“能从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2、考试为检测多方面的阅读能力需要,选用了3种文体的3个语段。几年来,限于时间,3个语段都不能长,无形中形成了只考短文、只读短文的“误导”。文章略长一些它的结构如何、它的行文规律是怎样的,学生就缺少把握的能力了。有质量的长文章是我们阅读的重要对象,如果命题时改3个短文为2段长文呢?所以我们不能忽略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文言文阅读
1、去年出现断句的题目,是为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文言断句不是中学培养的目标,故不大可能有大段标点的题目。重复去年“分写”句子的做法,其可能也很小。
2、第三部分“古诗鉴赏”也是去年新的题目,不能认为是“固定节目”,而应看作是一道能力题。这部分完全可能出其他形式的能力题,如“找出谬误,正确表达”、“以不同语气表述相似的意思”等等。
三、写作
去年“世博会”这题开了个“实用”的好头。检测写作能力,途径还是较多的,目前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继续“借脑袋”。如请你为拉动房产市场或拉动消费出主意并论证。
2、做综述。给你一组材料,请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概括综述。
3、谈看法。如中国的基础教育究竟如何,你读了12年书最有发言权。
4、讲道理。如给你一段材料,内容对、错是明显的,叫你挖尽对的或错的方面,并分析对或错的理由。
5、辨是非。所给材料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很难简单地下一判断,要你作辩证分析。
辛冠东 (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