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教研组 吴立志
2009年高考帷幕业已徐徐落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西省仍然选用全国文综试卷(一)。考后,就地理试题而言,老师和同学或赞许、或沉默、或痛批,众说纷纭。然静心细品,发现09年试题有往年风格,更有其独特之处。
一、总体呈现“稳中有变”特点
同往年相比,09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一)地理试题之“稳”表现在:
其一,09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结构延续了往年的特点,仍然是11道选择题、第36题地理综合题、39题文综题中地理学科2小问。
其二,地理高考试题仍然以能力立意为核心,重视对考生的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如第36题对尼罗河相关问题的设问,考生必须对该河流域的地理背景十分熟悉,结合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以试题的设问为导向,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其三,地理高考试题仍然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考查。地图作为地理的专业“语言”,是每年高考试题必须涉及的考试内容。09年高考地理试题共出现了坐标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柱状百分比图和两幅世界区域图。可以说题题解答都必须充分挖掘地理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四,地理高考试题仍然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诸如人口问题、等值线问题、大气运动原理及天气、气候特点及成因、交通线的区位等等都是历年高考屡见不鲜的,09年也不例外。
同时09年高考地理试题也表现两点变化:一是36题题量偏少,每小题分值过大。由于国内高考模式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生”,考试的覆盖面过小必然会增大考试的偶然性,这样对考生的要求就更高。二是试题难度过大,地理试题抽样平均分为35分,比去年有明显下降,难度值0.35,最高分80分,最低分8分。不利于优秀和中等同学的发挥,考试的区分度偏小。
二、试题新的特色
由于09年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完成了新课改的三年教学周期,造成高考考生所用教材出现老、新教材共存的格局,使09年高考地理试题呈现一定程度上“过渡”的特色。
第一,突出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强调生活地理。例如:选择题6—8小题,给出了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此题比较新颖,突破已往利用等高线与地形图结合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是利用道路剖面图计算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判断地形特点,这都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利用剖面图判断哪条道路最适合行使大型运输车这属于人文地理,也是生活地理。学生应具备生活常识,了解道路又宽又平缓则是最适合大型运输车行使的。
第二,注重了地理与历史的结合,考查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例如综合题36题第三问,即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题39题的第3、第4小题也是利用16—18世纪的三角贸易路线作为切入点进行设问的。如果考生文科综合能力较强的话,做答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第三,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综合题36题所设的三个问题都是从地理知识小角度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来切入探究的。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试卷知识点分布及试题难度
1、试卷知识点分布
从试题所考查内容的设置来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比例为66:34。选择题知识点的分布基本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各占一半。1—2题、9—11题考查人文地理的人口再生产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3—5题、6—8题考查自然地理的等压线、地形剖面图等相关知识。综合题侧重自然地理,36题(1)、(2)和39题(3)、(4)合计占分值42分,主要考查非洲尼罗河径流变化、大洋环流和气候等相关知识。36题(3)考查自然要素河流径流量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属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结合。就整套试卷而言,考查的知识点相对集中,特别是36题涉及非洲的试题是大家想不到的。
题号 |
学科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值 |
1 |
地理 |
4 |
2.18 |
0.54 |
2 |
地理 |
4 |
2.04 |
0.51 |
3 |
地理 |
4 |
1.04 |
0.26 |
4 |
地理 |
4 |
1.85 |
0.46 |
5 |
地理 |
4 |
2.44 |
0.61 |
6 |
地理 |
4 |
2.34 |
0.59 |
7 |
地理 |
4 |
2.89 |
0.72 |
8 |
地理 |
4 |
2.67 |
0.67 |
9 |
地理 |
4 |
0.67 |
0.16 |
10 |
地理 |
4 |
1.11 |
0.28 |
11 |
地理 |
4 |
1.52 |
0.38 |
合计 |
44 |
20.75 |
0.47 |
2、地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各题均分与难度
题 号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值 |
36 |
(1) |
16 |
4.3 |
0.27 |
(2) |
6 |
0.83 |
0.14 |
(3) |
14 |
3.21 |
0.23 |
39 |
(3) |
11 |
3.27 |
0.30 |
(4) |
9 |
2.22 |
0.25 |
合 计 |
|
56 |
13.83 |
0.25 |
四、试题评析及考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部分
1—2小题。答案:1、C;2、A。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特点及分布。
此题根据已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计算出自然增长率为—0.074%,就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具有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特点。
有的同学错选了D。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信息,该城市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3—5题。答案:3、A;4、;5、D。利用等压线分布图考查了风向、天气特点以及季节的判断。
第3小题解答利用作图法比较容易。但是一定要注意题目所给出的条件是北半球某海平面的等压线分布。所以画出N点的气压梯度力后再右偏作出风向。
第4小题只有P位于低压槽部,所以为阴雨天气。
第5小题先利用经纬网定位,确定M点位于内蒙古中北部或蒙古国,此时该区域为高压控制,所以确定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此题易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单独一条等压线来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技能不够或者是根本没有注意到题干所给信息即N地气压高于P地。
6—8题。答案:6、B;7、D;8、B。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三条道路纵向剖面图是指经过甲、乙两地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而不是直线。所以三条道路弯曲度不一样,长度当然也不一样。
第6小题,直接利用图中250M减去150M就可以得出答案。
第7小题只能用排除法做答。
第8小题利用生活原理,找出又平又缓又长的道路是最适合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的。
9—11题。答案:9、A;10、B;11、C。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图表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有几点①南水北调某水源地;②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表,注意各类型所占比重和名称,尤其箭竹类型和高山灌丛草甸;③土地覆被类型在阴、阳坡、河谷地形上的分布比例。
第9小题,主要比较土地覆被类型在阴、阳分布比例。图中反映所有类型都是阳坡比例大于阴坡比例。所以答案是A。但很多同学会错选B。原因是考生的思维定势,即一般水田海拔都是低于旱地的规律。
第10小题,主要注意该地是南水北调水源地, 而不是我国林木的主要采伐地,所以可以排除C;从柱状图看,高山灌丛在阳坡比例很大,但结合表中数据它的比重只有0.01%所以也可排除A;D答案可以直接排除,因为扩大梯田不可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南方山区主要生态问题就是水土流失,所以该地区生态问题主要是注意保持水土。
第11题,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地和箭竹以及河谷两侧有旱地和水田分布,就足可以得出该谷地就是汉江谷地。大熊猫栖息地神农架就位于汉江谷地附近,另汉江谷地两侧比长江三峡谷地更宽更缓,所以谷地两侧有旱地和水田。
2、综合题部分
第36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它从小角度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来考查河流水文特征以及成因的。解答此题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尼罗河源地局部图和尼罗河径流量构成表。局部图关键:三条河发源地的定位和气候类型的确定;统计表要归纳出两点:一是尼罗河径流量主要来自青尼罗河;二是无论哪条发源地季节变化都大。
此题答错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河流径流量概念不清;二是,对两幅图表利用不充分,发源地气候类型判断错误;三是,审题不清。没有从题目要求谈尼罗河及三角洲地区古代农业,而是泛泛谈。还有的同学直接谈现代农业。四是,落脚点有误。许多同学都从尼罗河水源灌溉角度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所以造成了此题得分率很低。
第39题(3)和(4)两问,此题是从历史角度切入设问的。考查了大洋环流规律、洋流分布和地中海气候特点及成因。
解答此题关键点:一是,通过贸易路线示意图与大洋环流分布图结合;二是,注意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出程、中程、归程的含义以及完成三角贸易的全部航程大约所需的时间;三是,里斯本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从学生卷面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大洋环流规律的原理忘记较深;有的同学将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混淆在一起;没有收取材料一信息,而误将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当成如期回来的时间;也有一部分同学将里斯本记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后还有一类同学根本就不按要求和顺序答题。
所以得分率也不高,满分20分的题平均分还不到10分。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1、某些题目缺乏严谨。如选择题6—8题,题目应该给出三条道路的宽度是相同的条件。
2、某些地方涉及的内容与平时内容有误差。如各种教材和地图册显示的白尼罗河发源地都是维多利亚湖,而题目根本就没有。
展望2010年备考,我们建议复习中仍然以文综考试的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论证问题)培养为核心,重视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区域模型,适度增加难度强化对自然地理原理和区位理论应用的训练,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