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史论事 探义发微
|
查询历七年上资料的详细结果
|
在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中,总有一些概念因教科书篇幅和文字限制,难于有清晰具体表述,因而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和掌握。王充在《论衡·案书》中说;“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是说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全貌和道理。下面,略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史实数例,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如下。
资产阶级改良派:阻力还是动力 教科书在叙述辛亥革命运动时,论述了资产阶段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如果对保皇派政治活动认识和理解不深,容易千万错觉,似乎在此期间,保皇派总是作为革命的对立面和绊脚石,在阻碍革命形势的发展。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近代中国历史,革命和改良像一架车的两个轮子,革命是质变,推动近代历史的变革;改良是渐变,促进近代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组织“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和抑制革命为宗旨,被称为保皇派。20世纪初,民主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贯主张,海内外的改良派别又转化为立宪派。立宪派的成分较为复杂,但主体是资产阶级的上层。立宪派在20世纪初并不仅仅是作为革命的对立面而存在,他们在此期间,先后发动了收回利权运动、吁请立宪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改良派同革命派一道,共同推进了雇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旧、新三民主义辨 在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实现民权主义的前提,而民生主义则是民权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实施纲领。旧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口号。 个口号是与反对封建专制义义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又是以反对帝国主义的瓜分、鲸吞为出发点的。旧民族主义对内带有一定种族主义的色彩,不甘心满洲人的统治,要光复汉民族的国家;对外缺乏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新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有了明确的反帝内容和明确的反对民族压迫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汉族主义。旧民权主义中心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旧民权主义的缺陷在于,它的矛头主要指向封建帝制,而未能同时铲除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新民权主义把旧有的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纳,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旧民生主义内容是用“平均地权”的方法既发展资本主义,又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从而达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这是控中国第一个把土地问题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经济纳,其不足是缺乏彻底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新民生主义把农民获得土地作为中心内容,同时反对私有大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与中国共产党后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纳大方向一致。总之,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除了上述内容的差异外,最根本的特点是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相联系。没有三大政策的确立,就不会有新三民主义;不实行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就是去了灵魂。
游击战与运动战 教科书在叙述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说,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沲击战争……”,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情况。那么,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战略是什么,教科书没有说明。部分学生就以此为依据,认为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战略都是游击战争。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实际上,游击战争是红军初创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情况下红军采取的军事战略,这种战略大体上延续到1930年夏。这时,红军已发展到10万人,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为了打破国民党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围剿”,求得革命的更大发展,红军的军事战略也相应地由游击战争向运动战、正规战争方向转变。所以,红军反“围剿”及其以后的军事斗争,都是运动战、正规战,或者说是带有游击战特点的运动战、正规战。教科书在叙述1937年洛川会议内容时说,“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这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面对敌人形势的变化,为了坚持持久抗战,人民军队寰中战略的又一次转变,这也正好印证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后期红军实行的是运动战、正规战的战略。
抗日反蒋 教科书叙述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妥协退让,“引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教科书接着叙述了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蔡廷锴十九路军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两件史事。学生如果仅从上下文读来,容易形成两件史事都具有“抗日反蒋”性质的错误概念。实际上,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宗旨是外抗暴日,内除国贼,即只提抗日,没有明确提出反蒋。冯玉祥最后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被迫出走,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夹攻下失败。而蔡廷锴十九路军则公开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号,并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蒋介石勾结结日军镇压了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
“速胜论”还是“持久战” 教科书叙述毛泽东《论持久战》内容时说,“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亲英美泊宣扬‘速胜论’”。由于国民政府属于英美阵营,一些学生容易形成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政策就是“速胜论”的错误观念。实际上,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基本方针是“持久的消耗战”,即“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日军,等待国际形势变化,争取最后胜利。这样,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总的方针上趋于一致,都认为是持久战。但是,国民政府的持久战方针与共产党的方针有原则区别,主要表现在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其基点是单纯依靠政府及其军队进行抗战,并且寄希望于国际上的大量援助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反映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主张动员和依靠全民族实行持久抗战,把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反映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民主党派对内战态度:反对还是赞同 教科书在叙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时,讲到民主党派赞同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政策,反对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那么,民主党派反对内战的态度是否贯穿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教科书没有明确交代。实际情况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既反对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主张,他们主张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们继续采取反对内战的政治态度。但是,两年解放战争的进程,特别是国民政府打击迫害民主党派的倒行逆施,教育了民主党派。教科书在“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一目中写道,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重建总部并庄严宣布,中国民主同盟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这就间接地说明,民主党派改变了解放战争初期反对内战的政治态度,转而与中国共产党一道,用人民革命战争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同时,这也表明民主党派放弃了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主张,赞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主张。
1942年整风与1957年整风的中心内容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用以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整风运动的重要目的是从思想上清算“左”的和右的错误,而“左”、右倾错误在理论上的表现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主观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此,反对主观主义是运动的中心内容。1957年的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是运动的主题。这次整风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的形势下开展的。一部分党员和干部滋长骄傲自满 情绪,脱离群众,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因此,反对官僚主义是运动的中心内容。当然,1957年的整风运动后来偏离了方向,转入反右派斗争,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七年上资料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知史论事 探义发微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光绪帝之死探秘 |
下一篇文章: 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几点区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