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七年级上学期 >>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资料 >> 正文

 

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

查询历七年上资料的详细结果
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

来源: 常攀登的博客

一.对外关系的条件

1.主观条件: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2.客观条件:国力强盛是基础:对外交通发达;交通工具进步。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1)汉朝(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①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丝绸之路”开通。②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③公元前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2)隋唐(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①对外交通路线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到波斯湾。②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③主动出访:向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及中亚、西亚欧非派遣使节,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是陆路和海路并举。

(3)宋元(政府重视对外经济交流):①设置外贸机构: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②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③派遣使节出访: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经济上的联系,并在边境设置榷场,互通有无。元朝的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是以海路为主,陆路为辅。

(4)明朝(开展积极的主动外交):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5)明朝中期~清朝前期(走向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三.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1843年,英国又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1843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英国在上海攫取了最早的租界。(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相继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1861年又设立总理衙门;外交机构被迫走向开放。

(2)北洋军阀政府的被迫开放: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广泛向日本开放,1921至]99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中国再次向帝国主义全面开放。

(3)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放,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投靠英美,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继续向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四.中国现代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

(1)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原则:平等互利。

(3)内容: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4)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别提醒: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②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主要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就同17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中国外交的初步发展(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国际环境:①中关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②中苏关系恶化。

政策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主要成就:与二十多个国家建交。

(3)重大发展(70年代)

国际环境:①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②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外交方针:一条线。

主要成就: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③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④毛泽东形成三个世界的划分的估计。

(4)中国外交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政策:①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新看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主要成就: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五.对外开放和“门户开放”

对外开放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本质的区别。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门户开放”政策是1 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产物,中国政府被迫接受,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提醒: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对外开放(西汉~明朝前期)——主动封闭(明朝中后期~1840)——被迫开放(1840~1940年)——走向封闭(1949~1978年)——主动开放(1978年至今)。

六.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1)中国古代的“中学西传”

科学技术:①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人印度,雕版印刷术传人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②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人朝鲜、日本,向西传人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③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生产技术:①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②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人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③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思想文化:①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②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人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③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

(2)中国古代的“西学东渐”

科学和生产技术: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人中国。②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人中国。

物种传播:①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人中国。②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人中国南方。③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传人中国。

思想文艺:①佛教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国。②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人中国。③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等介绍到中国。

(3)认识:

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七年上资料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