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七年级上学期 >>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资料 >> 正文

 

述隋炀帝的重大影响及评述历史功过

查询历七年上资料的详细结果

述隋炀帝的重大影响及评述历史功过

有人说,隋炀帝败就败在他没有长性,不能像他的父亲一样从始至终做一个清明有为的皇帝;也有人说,隋炀帝败在他太浮躁了,虽然营东都、修运河甚至征高丽都是迟早要做的事情,但是好歹可以慢慢来嘛。

我在此倒不愿讨论隋文帝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朴素,也不愿提其他的皇帝有没有如隋炀帝这样好大喜功的,我只希望所有读到这里的读者们清楚,隋炀帝的功过并不是一个“荒淫无道”就可以说明白的。

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个人:他很大程度上为后世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但人们却紧紧抓住他对于当时社会的负面影响,把他树立成了昏君的典型。与此同时,更多碌碌无为、整日只知纵情声色的昏庸皇帝却把隋炀帝当作挡箭牌,安然地睡在皇家园陵里。隋炀帝却只能“君王忍把平陈业,换得雷塘半亩田。”

他比秦始皇更有才华,又比李煜更有作为。然而喜欢李煜的文采、崇拜秦始皇的武功的人大有人在,冷静看待杨广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只是偶尔可以看见几个如我一样的小卒子帮他到处消解误会,宣传宣传。

我在之前的文字里,已经对隋炀帝各方面的重大影响及功过给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在小论文的最后,论理是应该给他一个总结性的评价的。但是我写这篇小论文并非只是要替隋炀帝打口水仗,我最终的本意,是想让大家全面的了解他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况且,我的意见难免会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在里面,恐怕也不足以服人。所以,与其说是这篇小论文需要我来做一个结尾,不如说是我想等待大家对隋炀帝的一个评判。

但是说到底,我并不希望这世界上真的有崇拜杨广的人,尽管他有功,但总的来说并不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论更多一些,片面否定他的人更少一些,总有人能够肯定他那些时常被人忘记或误解的功绩,也总有人能够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他,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秦二世是个“昏乱主”,贪心极重又愚昧无知。他当了皇帝,想的只是“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大权被郎中令赵高操纵。这样一个昏君与佞臣搭配在一起,其所作所为自然只能进一步加剧已经存在着的种种社会矛盾,从而为秦的覆亡提供了条件。

  他们首先继续修竣始皇陵,葬始皇于骊山,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下,将工匠闭之墓中。“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他们还继续修建阿房宫,“治直道、驰道”。又继续“巡行郡县”,“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尽刻始皇所立刻石”,也即把秦始皇所立未及刻上歌功颂德文字的,统统补刻上。在统治岌岌可危之际,还在盲目歌颂太平。二世的这些作为,完全承继了始皇帝的那种大营建、大巡游和大征伐的作风。二世还征“材士”五万,屯卫咸阳,使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用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者,要自带粮食,致使咸阳附近三百里内,农民吃不到自己生产的口粮。秦始皇时赋役本已十分沉重,二世继之,“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厚赋天下,不爱其费”。秦国以来,一般是戍役与“適戍”并举的,秦有所谓“七科谪”,视一些人为带罪之人,以征发戍边作为对这类人的惩罚。统一后,秦皇朝的版图很大,屯戍边地之痛苦,运较统一前为甚,原六国地区的农民视戍边如赴死,征发越来越困难,秦王朝后来只能主要发谪民前往,二世上台后,却不顾一切,把原来不属于谪戍范围的“闾左”贫民,也和“谪民”一样,大量征发戍边,这就使更多的贫苦农民被强迫离开乡土远赴边地屯戍,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产,加深了社会矛盾。

  为了巩固权力,维护统治,独享声色之乐,二世与赵高还进一步“严法而刻刑”,“更为法律,务益深刻”,在原本“刻削”的秦法之外,又另定了一些异常苛刻的法律。为了害怕始皇的原大臣和官吏以及诸公子不服,还以这种法律去整治他们。从而“尽除去先帝之故臣”,秦的一些公子、公主也尽被赵高“鞠治”,“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十二人被僇死咸阳市,公主十人也被矺死于杜(属京兆),其财产均被查没,被诛连而被捕的人“不可胜数”。其他尚有被迫自杀或殉葬者。同时,他们又扶殖自己的势力,“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把一些原来不得其门而入的人物网罗过来,以巩固自己。这些作为,表面上似乎稳定住了他们的地位,实际上却加剧了统治者内部的种种矛盾,使“宗室振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统治力量。

  总之,二世继位后,其父皇曾推行过的一些有利于一统的政策和多少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他们没有再去理会,而那时已经存在的那些加深各方面矛盾的制度、措施和活动,他们却在变本加厉的执行,他们的活动还使上层统治者内部进一步分崩离析,从而大大削弱朝延本身的统治力量。这样,不仅使劳动人民陷于绝境,其他各个阶层,也逐渐离心离德,使秦末的社会,迅速地处于“统治者无法照样统治下去,被统治者已无法照样生活下去”的状态下,一场大规模的斗争自然是势在难免了。

  汉初的统治者和一些论客,对秦末的状况,有过诸多论述,贾谊曾说二世“重之以无道”,“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晁错还曾说过:“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他们所说的“人人自危”、“咸不安其位”、“人有走心”,无疑是当时社会劝荡状态的真实写照。晁错所说的次序虽未必确切,但是拿来比方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的过程,也是基本相符的。与秦始皇相比,秦二世的残忍昏暴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二世阴谋篡夺帝位之后,怕宗室大臣不服,便与赵高沆瀣一气,采取
“灭大臣而远骨肉”的手段,残杀宗室大臣。蒙恬曾为秦王朝“将兵三十万
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是立有功劳的将领。但秦二世和赵高惧怕 他手中握有重兵不服和没有执行赵高伪造的诏令与扶苏同死,秦二世即逼他 “吞药自杀”。蒙恬之弟蒙毅因过去判过赵高死刑,赵专门派御吏将其杀害。右丞相冯去疾也被迫自杀。秦二世怕他登上帝位诸公子不服,又对亲骨肉兄 弟姐妹狠下毒手,先后杀害 20 余人。公子高见势不妙,本想逃跑,但又恐家属被族,最后主动上书为其父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对此高兴得“赐钱十万以 葬”。①这种残杀宗室大臣造成的后果是“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②。
还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刑罚已苛重到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
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的程度。而秦二世当政之后,推行“以 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政策,各级官吏都成为搜刮和残 害人民的魔王和刽子手,以致形成“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③ “劓鼻盈蔂(lei 音雷),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④的悲惨 局面。
秦二世登上帝位后,终日与宫中妃嫔饮酒作乐,还豢养了大批狗马禽兽,
① 《史记·李斯列传》。
① 《史记·李斯列传》。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 《史记·李斯列传》。
④ 《盐铁论·圣诏》。
供其游猎,并调集各郡县“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由 于所养禽兽太多,咸阳粮草不够用,就令郡县调运谷物、草料来。运粮时, 责令役夫自带干粮,咸阳周围 300 里内,不得给役夫提供吃食。秦始皇死后, 骊山墓和阿房宫尚未峻工,他又征调天下民夫和聚敛农民财富,继续完成秦 始皇“未竟事业”。仅修建骊山墓一项,最多时即征调 70 万之众。致使农民 “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①,生活陷入绝境。最惨无人道的是,在埋葬秦始皇时,秦二世竟下令将始皇宫妃凡无子者,统统为始皇殉葬。为 了防止营建秦始皇陵的工匠泄露内部秘密,甚至下令在秦始皇尸体下葬后, 将所有在墓内工作的工匠统统埋在墓内。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惨剧。
由“假如隋炀帝……”所想到的

通过这篇小论文,我们不难发现,隋炀帝是一个半截的英明皇帝和半截的昏庸皇帝。在年轻时,他平南陈,营东都,修运河,做了许多英明的决策。特别是营东都,修运河虽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却又成为使后世受益无穷的伟大工程。可是他在位十四年,这些英明的决策在第七年时便结束了。应该说,他后七年中的三征高丽、四处巡游才应该是隋亡的真正原因。但是我近来看了杜甫写的这样一句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假如杨广早死了七年,他的昏招还没有使出来;或是他晚死上几年,东都和运河都已经显出了作用。那么即使隋朝被灭了,人们也会或多或少地往好处揣测他的用心,他是不是也不至于得到现在这样的骂名?明朝中期有几个年少有为的年轻皇帝,甚至出了一个什么“仁宣之治”。不过冷静地想想,恐怕是因为那几个皇帝,几乎都是登基一两年就死掉了,还来不及给后人留下话柄。

还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意思大概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朝代,一定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短祚的朝代,大概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

所以,我不禁想再假设一番。假如隋朝没有被灭,隋炀帝之后,一个极有能力的隋朝皇帝收拾了天下而不是那个傀儡恭帝继位,那么写炀帝的就会是隋朝当朝的大臣了,杨广是不是也不会有如今这样惨的评价?

哈哈,假设当然是不会成立的,而我的本意也没有那么无聊,想通过臆测什么“假如……那么……”的来换取人们对隋炀帝的同情心。我只是想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历史,并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历史。一段历史是由许多条多米诺骨牌组成的线的集合,随便一块倒错了,便都有可能使记载历史的文字失去真实性。我们研究前人的历史,一定要尽量多地排除可能会误导我们的因素,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同样,我们也处在未来人眼里的历史当中,当代记录历史的人,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叙述,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在写这篇小论文之前,我曾经思考过人们对待历史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我那时得出的结论就是:不重前人的评价,不重前人推测的动机,看重实实在在的影响,注重自己的分析过程,尊重他人对于历史人物或事实的感受。而我写这篇小论文,也一直遵循的是这样一个思路,因为我认为这种方式应当是相对客观的。

可是,假如各个时期的修史人都能够客观地记录事件及人物,科学地分析起因、结果,全面地评价功过,那么我是不是也就不必无奈地加上那两个“不重”呢?

我这又开始“假如……那么……”了,只不过,我认为这个“假如”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那一番话,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所说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历史啊。原来那些人所说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嘛。毕竟,由于历史上各种条件的制约,一些事情还来不及说清楚,就已经成为永远的缺憾了

翻开历史记载,史学家们,按胜者侯败者寇模式,对亡国之君评价大体相同,如《史记》评价桀纣,几乎没有区别。隋炀帝与秦二世大同小异,史学家那种强权情结,主观臆断可见一般。隋炀帝与秦二世的罪过无非大兴土木、苛政暴敛,不恤民力,弑父杀兄,如出一辙,似乎他们无一是处,这不太公平。
史家对隋炀帝最大指责无过开凿运河一事,说得咬牙切齿,又想入非非,凭空臆测,相当片面,一副怀念太平盛世嘴脸,却没看到他的历史功绩。
炀帝与秦二世所处时代,都是一个国家刚刚统一,百废待兴时代。秦一统天下,面临各种学说思想,六国思想各不相同,秦国尚法,自然乱世用重典。要知道当时六国遗老遗少并不服气,比如张良之流,加之秦始皇陵与阿房宫之役,本质上由奴隶社会刚刚过渡到封建社会,在一片虎视眈眈大背景下,就应了其亡也速这句话。这是秦一统天下所必然的结局。
炀帝所处时代不比秦二世好,隋朝也是一个大一统时代,结束了分崩离析混乱局面,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问题。文帝当国时间很短,巩固政权,实现天下久安的责任自然落在炀帝身上,这是他的使命。他必须完成这种使命,他也有能力完成这种使命。
炀帝之前,除传说中周穆王曾到天山,只有炀帝本人到过河西走廊的张掖,皇帝亲至西域通道,本身就是对西域一种震慑,一种安抚,为唐朝彻底打败突厥,开发西域做了先异,功不可没。炀帝北到河西,东到高丽,南到长江财赋重地,这一切说明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光游山玩水,否则到苦寒张掖干什么?还有他与朝中重臣勾结,都是一种权术。
别一角度讲,他能审时度势,从其兄杨勇手中夺得太子地位,其忍耐力不是常人可比呀,他很懂政治,证明他看不起其兄,做皇帝要有一套治国本领,否则无此野心。他即位后没有改变文帝新设六部制度,这也说明他有政治头脑,认为必要。他东征高丽为了扩大影响扩大区域,最主要一点,以攻代守,巩固北部边疆,为北方长治久安计,没有他这种人,我们今天能否拥有东北这块土地,尚且难说,这不全是好大喜功,由此说来,功莫大焉。
历代史家笔下,炀帝最大罪过就是开凿运河,一口同声说隋亡于此,这种说法片面不负责,他之前有郑国渠,之后运河续开至杭州、南通,国外有八拿马运河,怎么就为此役而亡国呢?他不开挖运河,隋朝就不灭亡吗?未必!隋之前是南北朝,五胡乱华几百年割据,各自为王时代,形成各种文化,天下凋弊,百废待兴,被灭割据政权并不不隐定,这与秦二世所处时代基本相同。文帝去世前受制于皇后,作为不大,死后,军国大计全压在炀帝身上,这是有点难为他啦,政治上要让被灭诸侯臣服,经济一畴莫展,军事上受突厥威胁,行为上隋得天下并不光彩,比竟是欺负小孩儿夺取了政权。军事上北上河西、东征高丽以自保,政治上封官以安天下,经济上开凿运河解决军民生计,这实在是不得己而为之。
其实,每一个新生政权都要做点好事,建国之出,我们根治海河,治理黄河,都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相当不少,也有过贪官,比如天津那两位,至今那些参加河工的人,不少人留下终生病根,但在当时很必要,请问,没有当初那些人的艰苦努力,今天,黄淮海平原怎能有太平丰收年?在今天看来,总要有一代人做出牺牲,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可见,隋炀帝也未必是为穷侈及欲,只是他没处理好主次关系罢啦。
运河开通,工程浩大,粮饷不算,死人无数,怨声载道,有人吃人传说,说现在话,叫全国工程。史家们以此为由,大做文章,什么狗食盆子都倒在炀帝身上,请问运河比长成如何?长成不过在国家北方夹一道篱笆,没挡住几次外族侵入掳掠,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运河可比,只不过秦始皇不是亡国之君罢啦。 运河开通,经不断连接,直用到火车引进中国、运河开通为北方军事防务、军备积储、为南北贸易交流、为中国造船业发展、为南北文化交流、甚至为各民族迁移融合、为创造下层人民就业机会、为成市形成与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君请看,中国绝大多数有名的发达古城都坐落在运河两岸,这条人工河是隋以后中国的命脉,说是中国第二条第三条母亲河并不过份,而这一切始之隋炀帝,就这一点来说,隋炀帝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
还有就是与西域二十七国的交会
隋炀帝杨广对外实行开拓政策,广招周边各族、各国的使者和商贾到内地来,而西域各国的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进行商贸活动的居多。当时,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是中西商业交易的中心。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炬前往张掖主管互市贸易。裴炬是个很有心的人,他在管理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中,亲自访问各地商人,了解西域各国的山川、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调查所得撰写成《西域图记》一书,这是我国古代关於新疆和中亚的专门地理著作。书中还附有详细地图,对两万馀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相当有系统的记述和介绍。
当裴炬把这部著作呈献给隋炀帝时,引起了这位皇帝对西域和丝绸之路贸易的极大兴趣。他亲自召见裴炬,详细询问了解西域情况,并对裴炬的功绩给予赞赏和嘉奖。裴炬回到张掖后,更加努力经营互市贸易,优待西域客商,为其提供旅途方便及费用,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吸引西域商人到长安和洛阳进行商贸活动。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进一步扩大中西贸易,裴炬还上书皇帝,建议隋场帝西巡,亲赴张掖会见西域各国首领。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来拢络,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
二、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减轻了百姓负担。这也为后来的唐朝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近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四、重视教育、寻求典籍、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杨广兴办学校,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可惜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
(三游江都)
隋炀帝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江南。其意义巨大,江南分裂中国已经有几百年了 ,一个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个刚把江南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不久的王朝,为表示对江南的统治与重视进行巡游何过之有?“三游江都”是凝聚中华的英明之举。总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资财到泰山爬山庆祝功自己的伟业要好。“大运河”两岸的无数的人民可以亲眼观看到浩大的场面,看到我中华国威,人们自然欢喜。隋炀帝此举何止是个人寻欢作乐,而是与民同乐。隋炀帝充分的显示了国威、凝聚了中华。
(三驾辽东)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动员全国现役、预备役士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后,各地百姓纷纷有组织或自发地聚集到幽燕地区,驿路山冈之上,遍行装甲武士。可见这次远征高丽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拥戴的。遗憾的是这次征伐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隋军兵强马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但由于后院起火,杨玄感起兵反隋,威胁了隋王朝的腹地,炀帝被迫撤军,导致第二次攻高丽的失败。
公元614年(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军获得胜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谴使请降。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遗憾的是隋炀帝死在宫庭政变,死于鲜卑族的复辟。公元618年隋炀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杨坚从鲜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里夺得王位,鲜卑族贵族们又趁乱从杨广手里抢回。一代大帝杨广是被暗杀的,隋炀帝不是死在农民起义军手里的。隋炀帝被害死后,天下才真正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后来他的手下的唐国公李渊也是杨广的表兄弟,打这为杨广报仇的旗号,剿灭了宇文鲜卑贵族的复辟,并平定了农民起义与战胜各路诸侯,最后建立唐朝。后来李渊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可以说隋为唐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炀帝却成了万恶的昏君。为什么?因为唐史是唐朝人写的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写的历史......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杨坚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中国中西部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陈的战功让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他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他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些相似,他们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虽然也是出身名门大族,但他的纨绔子弟的色彩更具有隐蔽性。他的性格中糅合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很强的虚荣心,又喜欢私下寻欢作乐;有纨绔子弟的低下素质,又具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在他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之前,很善于伪装。等到继承了皇位,他的本性中坏的一面就没有了约束,纵情享乐,结果走到了穷途末路。为了实现做太子,以后做皇帝的梦想,杨广比太子杨勇更善于伪装。知道父母都很节俭,他也装得很简朴,实际却是很奢侈。在听说父母要来时,他就让美丽的姬妾都躲藏起来,自己和正妻萧氏一同到门口亲自迎接,还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他还常给父母身边的侍从们一些好处,送些礼物,这些人回去都说杨广的好话,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杨坚夫妻越来越喜欢次子杨广。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七年上资料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述隋炀帝的重大影响及评述历史功过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