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公开课优质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来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比赛获奖作品

查询英语七年级教学研究课的详细结果


2. 音形义、视听说紧密结合。 语言的音、形、义是一个整体,在呈现中不可将其截然割裂开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 将音、形、义与视、听、说紧密结合,教师在精心创设的语言情景中清晰、准确地呈现读音,让学生眼、耳及全身集中关注,把新的语言材料听得清清楚楚,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模仿、复述,迅速上口。在呈现语音的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手段创设语言情景,就是要使语言适合环境,让环境体现语音所表达的意义,以确保学生能准确地听清其音,理解其义。教师要在学生听清、弄懂的基础上,适时、 规范、完整地呈现其形,把新语言材料的结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将新语言材料的音、形 、义对号,建立联系。如教七年级第二单元be动词一般疑问句Is this your pencil? 这个句型时,学生听清读音,领会其义,并能准确复述后,教师将其书写形式展示给学生,以留下整体印象。紧接着用彩笔突出Is this your pencil? 以显示其与陈述句语序的区别,同时Is中的第一个字母I要大写,句末用?也应标示,使学生对新知识从音形义上形成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呈现过程中教师 把握好新语言材料的音、形、义这三个关键,而学生则通过视、听、说,调动多种运动分析器参与感知活动,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了新语言材料准确、顺利地“输入”,为紧接着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循序渐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客观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未知到已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深入的渐进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语言材料的呈现应遵循这个原则。首先,新内容的呈现不宜过分集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一次感知、接受的新知识不宜过多。一次呈现的新内容过多,学生听过之后不知所云,或听懂了前面的内容,又因未及时上口而被后一部分内容冲断,造成吃“夹生饭”的不良后果,形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 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每次呈现最好只突出一个重点,将一课需要呈现的新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特别是新内容较为集中、篇幅较长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巧妙编排,重新组合,划分几个片断,有计划地一一突破。如,七年级第一单元My name is Gina.主情景图同时介绍了两个自我介绍的表达方法。My name is… 及I’m…,教学时应先处理其中之一,学生上口之后,再处理另一个。第二单元的Is this…? Is that…?中 this ,that 这两个指示代词是单元的重点之一,主情景图同时呈现了这两个结构,教学时也应一个一个解决。可先呈现练习Is this…?, 学生掌握之后再呈现练习Is that…?.其次,新内容的呈现应由易到难。呈现时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先呈现练习简单、单一的知识,后呈现、练习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内容。
4. 同一内容在不同情景中多次呈现。由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他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不一致的。因而教师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呈现的内容仅靠一次呈现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准确感知和理解,有时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ere’s my schoolbag? 要学习用介词on, in, under等谈论物品的位置,学习介词的用法。在介绍on表示位置的意义及用法时,教师指着讲桌上的粉笔盒说:“The box is on the desk.” 学生可能理解为“盒子在桌子上。”若盒子放在桌子中间或偏向某一侧,学生还可能理解为“盒子在桌子中间(旁边)”等。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on表示“在(某一平面)上” 的含义及用法,还必须创设其它情景予以反复多次呈现。如教师指着墙壁和黑板说: “This is a wall and this is a blackboard. Where’s the blackboard? It’s on the wall.” 还可在黑板上画 (贴)一幅画,指着说:“The picture is on the blackboard.”等。同一内容的反复多次呈现,通过反复多次的刺激,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帮组学生完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照顾到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因而教学中不能忽视。
5. 及时检查呈现效果,及时操练。呈现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理解所介绍的新语言材料。教师所呈现的内容是否“输入”, 学生对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感知、理解是否正确,要及时进行反馈。可采用复述、问答,按要求作出某种反应等方式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若检查结果还未达到教学要求,则要再创设情景重新进行呈现,直至达到预期要求为止。
一个新知识通过呈现,学生理解之后要立即引导他们复述、模仿,让学生迅速上口,以形成语感。理解有助于操练,而操练则又可加深理解,因而呈现一个就要操练一个,从而保证呈现的效果和操练的质量。
三)Practice,练习、体验,促其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Practice的功能是对已完成音、形、义等信息输入的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以达到进一步的吸收、内化,深化理解,初步运用的目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而练习活动的设计也应注意从感知性活动再到运用性活动顺序。这种练习通常包括从控制性的(controlled),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的(communicative)语言活动。它是保证教学内容得到落实,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后续教学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环节。
1. 重视控制性练习,保证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迅速上口并形成语感。控制性练习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模仿、复述、跟读等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语音和书面形式,配合视听说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上口),能准确、熟练地说出新的语言结构,为后续的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性练习打下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控制性练习的效果与质量。
1) 力求练习形式与组织方式灵活多样。在练习形式上除了复述、模仿、跟读之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我们还经常采用以下练习形式:
1)替换。用替换练习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新呈现的句型结构。如,《Go for it!》七下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第一课时在老师呈现出行方式的表达方法后,便可这样操练句型:
T: (举起一幅有自行车的图片) Gina
Ss: Gina usually rides a bike to school.
T: I
Ss: I usually ride a bike to school.
T: (举起一幅有双脚的图片) Tom
Ss: Tom usually walks to school.
T: They
Ss: They usually walk to school.
2) 连锁操练。在连锁操练时,A问B一个问题,B回答,然后问C,C回答后,然后问D,以此类推。
例如:七年级第七单元,练习How much is(are)…?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系列物品名称(或图片)及价格,让学生按此法操练。
A: How much is the bag? (to B)
B: It’s….  How much is the hat? (to C)
C: It’s….  How much is the shirt? (to D)
D: It’s….  How much is the coat? (to E)
3)从后往前连锁操练。若操练一个长句或一个句子里的词组时,如果学生跟着说有困难,可以用这个方法。教师把完整的句子说几遍后,把句子划分成词组,先让学生跟着说一个词组,然后两个词组,然后三个词组,从后往前说。
例如: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a movie?
      go to a movie?
      want to go to a movie?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在练习的组织方式上,whole class work, half class work, team work, row work, group work, pair work,individual work交替使用,组织范围一般从大到小。大范围操练有利于学生鹦鹉学舌,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学习、模仿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信。小范围操练则便于学生展示操练成果,便于老师观察、检查操练的效果。
2) 强调准确、实在。教师准确示范,指令清晰,学生准确地模仿语音、语调,说出正确的结构。一旦发现语言错误要及时纠正。操练的内容更要突出新课所呈现的内容,操练程度达到不要教师帮助能记住为止,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感觉。
3) 体现大密度、高频率、快节奏。大密度,体现操练过程的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高频率,保证同一内容的多次反复操练,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多次操练的机会;快节奏,指令要明确、简洁,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操练的目的明确,学生能迅速作出反应。这也是实现前两步的前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优质课公开课教师学生家长 英语七年级教学研究课资料课件 备课考试教学

合作学习教育资料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来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文章自主测试练习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