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来解释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由此开创生化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美国 比得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发现细菌可以杂交(美国 莱德伯格)。
1947—1951年,发现控制碳水化合物转为脂肪的乙酰辅酶A,是阐明人体中三羧酸循环化学机制的进展(美籍德国人 弗·李普曼)。
1948年,用碳14阐明植物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到1957年进而提出光合作用的蓝图(美国 加尔文)。
1949年,试验半胱氨酸对辐射防护的效应(美国 帕特)
1950年,提出“新种”可由旧种突然形成的见解,引起生物学界的一场争论(苏联 李森科)。
1952年,发现病毒的核酸部分对感染起主要作用(美国 赫希、恰赛)。
1953年
首次进行了生命起源的模拟试验,通过水、氨、甲烷、氢放电,制得简单的氨基酸(美国 斯·米勒)。
根据维尔肯DNA的X光衍射资料,提出DNA一级双螺旋的分子结构模型(美国 华特森,英国 克里克)。
揭露1912年英国人陶荪(Dgwson)所“发现”的五十万年前的辟尔当人化石是伪造的(英国 威纳)。
1954年
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并从而说明夜盲症的起因(美国 乔·瓦尔德)。
开辟昆虫激素的研究领域(英国 韦格尔瓦兹)。
首次提出三个核苷酸编成一个遗传密码的“三联密码说” (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
1955年
利用变形虫进行核移植试验(美国 丹尼艾利)。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首次搞清紫菜生活史,解决人工繁蕴紫菜的孢子来源。
把烟草花叶病毒的二部分——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拆开’与“装配”,“装配”起来的病毒仍有感染活力(美籍德国人 弗兰克耳·康拉脱,美国 罗·威廉斯)。
1955—1956年,首次用酶促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美籍西班牙人 奥巧阿,美国 孔勃)。
1956年,用“指纹法”分析蛋白质,发现人类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是血红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开始了人类分子病和分子进化的研究(英国 英格兰姆)。
1958年
中国首次使用针刺麻醉法摘除扁桃腺,开辟生理学和医学研究新领域。
提出射线引起雄性不育消灭害虫,作为害虫的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美国 尼普林)。
1960年,认为核酸是记忆的物质基础,提出记忆分子假说(瑞典 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