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出胰岛素(加拿大 班丁、白斯特)。
1924年
创立数理群体遗传学(英国 荷尔登)。
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苏联 赫洛特内,荷兰 范恩脱)。
1925年
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化石(南非 达特)。
发现细胞色素,并指出其在活组织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英国 凯林)。
1926年
发现赤霉素(日本 黑泽)。
首次制成结晶的尿素酶,开辟了酶化学发展的道路(美国 萨姆纳)。
发表《基因论》,使基因遗传理论系统化(美国 托·摩尔根)。
1927年
分别用果蝇和玉米为材料,第一次利用射线人工诱发突变(美国 赫·穆勒、斯塔德勒)。
开始发掘中国猿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中国 裴文中等)。
1928年,提出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苏联 李森科)。
1929年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新人’——“山顶洞人”的化石(中国 裴文中等)。
发现有杀菌作用的青霉素但尚未医用(英国 亚·弗来明)。
第一次记录人的脑电图(德国 贝格)。
发现三磷酸腺苷(ATP)(德国 罗曼)。
1931年,开始研究呼吸时酶的活动和作用(德国 瓦勃)。
一九三二年
提出“团聚体”概念,后为苏联奥巴林探讨生命起源时引用(荷兰 德·容)。
1935年,首次提纯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病毒体的结晶体,确认病毒能在细胞中再生(美国 斯坦来,英国 鲍登)。
1937年,发现三羧基循环即Krebs循环(英籍德国人 克勒勃斯)。
1938年
发现在铁盐液中叶绿体在光照时的放氧反应,从此开始了细胞外离体的光合作用研究(英国 儿·希尔)。
分得第一个用于医药的短杆菌素,开始重视青霉素等类似物用于医药(美籍德国人 杜波斯)。
1940年,发现Rh血型因子(奥地利 兰德斯坦勒等)。
1941年,发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键在生物体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ATP是生命体的能源(德国 弗·李普曼)。
1943年
发表《遗传性及其变异性》(苏联 李森科)。
利用罗素的逻辑工具,建立人脑的神经网络理论(美国 麦克卡洛、匹茨)。
1944年
首次测定神经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并据此对神经纤维进行分类(美国 厄朗格、改瑟)。
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加拿大 爱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