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年,发表(1773年发现)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日光下才能净化空气(荷兰 英根·浩斯)。
1780年,发明切片机,提供了显微观察生物组织的技术条件(美国 埃·亚当斯等)。
1782年,确定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交换现象及其作用(瑞士 辛尼比涅)。
1784年,发现人类中腭骨,证明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哺乳动物(德国 歌德)。
1787—1838年,进行了植物体有机物代谢和运转的研究(英国 奈特)。
1790年,描述了植物器官的变态现象(德国 歌德)。
十八世纪末,创立组织学(体素学)(法国 毕夏)。
公元1800年 ~ 1899年
1801—1805年,发表《比较解剖学》讲义(法国 居维叶)。
1749—1804年,发表《自然史》共44卷,提出物种是变化的观点,并注意到器官退化等现象(法国 布丰)。
1804年,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推翻过去认为来自土壤的看法,从纯水长大的植物证明植物中的无机物是来自土壤(法国 尼·索修尔)。
1809年,《动物哲学》一书发表,提出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物不变论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法国 拉马克)。
1819年,发表《自然分类学基本原理》一书,提出在生物学中采用自然分类法(瑞土 德·堪多)。
1828年,发表《动物的发育》一书,创立著名的“冯·贝尔法则”,提出胚层学说(俄籍德国人 冯·贝尔)。
1830年,清代发表《医林改错》,在观察尸体的基础上,对古代的人体解剖图作了更正(中国 王清任)。
1830年,《动物哲学的原则》出版,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异直接影响动物器官的变异(法国 圣提雷尔)。
1831年,首先发现细胞核(英国 罗·布朗)。
1831一1836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考察旅行,对他后来建立生物进化论有很大意义(英国 查·达尔文)。
1832年,发表《人体生理学》,系统地总结与叙述了当时人体生理学的成就,并对神经和感官的功能提出了“特殊能量学说”(德国 约·缪勒)。
1835—1839年,记载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德国 冯·摩尔)。
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即植物、动物均有细胞组成的细胞理论(德国 施莱登、许旺)。
1840年,提出表征头型特征的指数,并对各种头型进行命名(瑞典 辣齐乌斯)。
1840年,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按实物绘图,为我国十九世纪主要的植物著作(中国 吴其浚)。
1841年,发现农作物中碳、氢、氧、氮含量总大于肥料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而豆科植物含氮更大于肥料;而作物中无机盐含量总小于肥料中含量,从而认识到作物和肥料之间的一定关系(法国 鲍辛高儿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