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对许多种植物作了简要说明,并画出了414种植物的图(中国 朱(木肃))。
明朝刊行的《国脉民天》中,提及人工选择的原理(中国
耿荫楼)。
1493年,意大利人达·芬奇模仿鸟的结构,首次设计各种飞行器。
十五世纪末,绘制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意大利 达·芬奇)。
1543年,比利时人韦萨利的《人体机构》一书,批判了盖仑的解剖学。
1555年,首次将鸟类骨骼和人体骨骼作了比较,由此开创比较解剖学(法国 贝朗)。
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是科学上的重要典籍(中国 李时珍)。
1596年,明代《闽中海错疏》中有海中无脊椎动物的记载 (中国 屠本睃)。
十七世纪,明朝《农政全书》中,指出植物应天时而种植的重要性(中国 徐光启)。
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发现血液循环(英国 哈维)。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康熙几暇格物论》,内有早已灭绝的古代毛象的记载(中国 爱新觉罗·玄烨)。
1660—1678年,研究燃烧和呼吸对于空气的影响(英国 波义耳)。
1665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英国 胡克)。
1675—1683年,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轮虫、滴虫和细菌 (荷兰 列文虎克)。
1688年,清朝的《花镜》中指出植物随气温而变异,并记有植物嫁接法(中国 陈昊)。
1694年,在欧洲第一次证实植物是有性别的(德国 卡默拉留斯)。
1713年,开展了胃液消化作用的研究(法国 罗默)。
1727年,出版《植物静力学》,1733年出版《动物静力学》,将力学实验法导入生理学(英国 哈尔斯)。
1742年,中国清代出版《授时通考》,是有关农业,园艺及工业的重要著作,内有栽培植物的考证。
1742年,清代《巨田编》,有人工选择的记载(中国 帅念祖)。
1753年,提出植物碳素营养的概念(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53年,发表《自然系统》,确定双名命名法(瑞典 林奈)。
1757—1766年,出版《人体生理学纲要》,奠立近代生理学,提出应激性学说(瑞士 冯·哈勒)。
1759年,出版《发生的理论》,创立胚胎发育的后成学说(俄籍德国人 沃尔弗)。
1765年,否定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并在1768年,首次以蝾螈为材料,进行了动物的再生实验(意大利 斯巴兰让尼)。
1771年,首次观察到老鼠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钟罩内可延长生命,发现植物呼出氧气的现象(英国 普利斯特利)。
1775年,发表《人类的先天差异》,建立人类学(德国 布鲁门巴哈)。
1775年,根据头颅、面形,分人类为五大类型,开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德国 布鲁门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