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王俊也认为曹操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袁绍与弟弟袁术在母丧归葬汝南的时候,王俊与曹操一同面见二袁,当时到汝南与二袁相会者多达三万人。曹操偷偷地对王俊说:“天下将乱,为乱的祸首一定是这弟兄两个!如果想平定天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就必须先除掉袁氏兄弟,否则,祸乱就要开始了。”王俊说:“你说得很对,但是,能够匡济天下的人,除了你还会有谁呢!”曹操听罢,两人相对而笑。王俊被州郡征拜到三府任职,他却不愿前往,避居到武陵。在武陵,慕名而归之者一百多家。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但他依然推辞不任。刘表看到袁绍势力强大,就暗中与袁绍勾结。王俊得知刘表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告诫刘表说:“曹操才是天下真正的英雄,将来一定能够成就霸业,承继桓、文帝王之功,现在你却舍近求远,一旦发生意外,你再想得到身处遥远漠北地区的袁绍的救助,不是太困难了吗?”可惜刘表不愿听从王俊的劝告。王俊在64岁的时候,死于武陵。曹操听说后十分哀伤,后来荆州平定,曹操亲至临江迎丧,改葬王俊于江陵,并将王俊作为先贤供后人效仿。
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今河南商丘)人,有大节,朝廷任其为三公之职,他辞而不应。曹操早年到陈留时,卫兹就说:“将来能够平定天下者,一定是这个人。”曹操也感到卫兹很不一般,两人多次交谈大事。最终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在荥阳汴水战死。后来曹操每次路过此地都要派人祭祀卫兹。
童年的曹操虽然任侠放荡,无所顾忌,但是,在这些独具慧眼者的心目中,曹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这些人的评价,代表了曹操性格与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独立特行的个性、狂放不羁的思想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这些因素为曹操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初入仕途的青年曹操
20岁的时候,曹操被举为孝廉,任命为郎官,任职洛阳北部尉,开始步入仕途。按照汉朝当时的规定,每郡20万人中才推举1人为孝廉,所以人们以举孝廉为荣。因此,曹操能够被举为孝廉,也说明了公众对曹操的评价与认可。但是,人们对补任为郎官并不看好。那时有一个叫丁邯的人,被补为郎后,称疾不往,朝廷下诏追问,丁邯说:“我实际上并没有病,但我以此为耻。”不管怎样,曹操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初露锋芒
尉官主管地方治安。曹操初入仕途便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曹操在四面城门边各悬挂上了10余枚自造的五色棒,有谁违反了规定,不管身份,不论贵贱,一律棒杀!这个规定制定出来的几个月后,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夜行犯禁,蹇硕当时与曹操一样都是汉灵帝西园八校尉之一,但尽管这样,曹操依然毫不留情,立即棒杀,之后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了。曹操以强硬的手腕、严明的法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23岁时,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后征拜议郎。议郎是主管言论的官员,曹操被任命为议郎后,给灵帝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如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害,曹操就上书灵帝陈说窦武等人正直无私却被陷害,朝廷内部充斥着奸邪小人,好人反而没有出路。言辞诚恳,切中要害,但是,灵帝却视而不见。之后朝政日益混乱,各地豪强更加不法,曹操看到如此乱象已不可匡正,所以也就不再给灵帝进谏忠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率领部队讨伐颍川黄巾义军,因为有功而被封为济南相。针对本地官员阿附权贵、贪赃枉法的混乱现象,曹操果断处置,坚决绳之以法,结果政教大行,全郡清平,没有人再敢目无纲纪。曹操不但肃清了政治,而且,针对过于迷信鬼神、大建祠庙的现象,曹操也采取有力措施,彻底予以杜绝。当年,城阳景王刘章因为有功于朝廷,当地官员为其建立了祠堂祭祀,结果,青州等各郡却转相仿效,纷纷为各自的祖先建立祠堂,尤其是济南更加严重,达到了六百余座。甚至他们还制作车马、穿上专门制作的服装,聚集大量人马日夜欢乐,奢侈荒淫,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因此而日益艰难,贫穷日甚。在济南任职的历任官员都不敢下令禁止,无法杜绝这种现象。曹操到任后,首先将祭祀祠堂拆除,然后下令禁止官吏和民众参与祭祀。很快,不法官吏要么被免职,要么逃往他郡,奸邪鬼神之事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曹操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年轻气盛、壮志凌云的曹操看到朝政日非、权臣当道、外戚横行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深知仅凭自己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避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曹操没有赴任,而是称病返回了久别的故乡。
在老家,曹操在谯东50里的地方修筑了精舍,用于读书打猎,谢绝了所有宾客朋友来访,悠游自在。
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段时间应该是曹操心理的调整适应期,早年建功立业的豪气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无奈他只好闭门反思,用读书打猎这种表面悠闲的生活掩盖内心的苦闷。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段往事时说:“我最初被举为孝廉,年纪轻轻,自认为并非知名隐士,不能够像他们那样凭借声誉谋得官职,所以担心别人认为我太笨,就想做一个郡守,管好自己的政务,取得良好的名声,让世人知道我也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做济南相的时候,下定决心除残去秽,公平选举,结果得罪了朝中掌权的宦官,引起了他们的愤怒,我担心带来家祸,便借病归还老家。辞官归乡之后,自己还比较年轻,看一看同年被举为孝廉的人,已经有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了,但是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所以自己想一想,即便是由此白白浪费20年,等到天下清平了,我才与他们的年龄相等!所以我便回到了故乡,在谯东50里的地方修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谢绝了宾客们的交往,自我封闭起来。然而不能如愿。”
从这一段话来看,曹操当时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
首先,他想有所作为,所以在任职洛阳北部尉、骑都尉和济南相时,都能够兢兢业业,不畏艰难。
其次,他也很清楚当时宦官专权、外戚当道的政局,只有韬光养晦,才能够有更大作为。同时,回到故乡,主动调节一下心理,会使自己对事物发展的判断更加正确,对未来的预测更加准确。
第三,自己在年龄上占有绝对优势,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壮志,不在一朝一夕。
第四,从表面上看,曹操是要下决心躲避现实,但实际上他在时刻关注着政治。“不能如愿”之说,是一种委婉心迹的表述,他在等待的,是更大的机会。
率兵平乱
曹操在老家没过多久,便接到冀州刺史王芬等人想联合曹操一起废除灵帝的请求,曹操却冷静地分析了时局,认为此事不可行。但王芬等人却一意孤行,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久,金城边章、韩遂率众10余万叛乱,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率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