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到了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到新浪网作客,毕先生,首先跟网友打个招呼吧。
毕飞宇: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毕飞宇先生去年推出了新作《玉米》,在新浪读书频道也做了 宣传。今年又出了四卷本的文集,在网上也可以看到介绍。四卷本的文集按照时间的顺序,大体是从91年到2000年左右,前后有十年的时间,对十年的作品做了回顾。回过头看这些作品,你对这十年有什么评价和感想呢?
毕飞宇:回顾文学本身没有什么大意思。要回顾的话就回顾生活。十年以来,我的生活是和写小说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幸运的是写了这些东西我还能看得见。如果让我做个总结,这十年过得踏踏实实的,过得挺紧张,还有一些他人不知道的精彩,也有他人不知道的困难,也有他人不知道的沮丧。
主持人:有很多是你自己的回忆吗?
毕飞宇:对,不管是外部的也好,其他大的环境也好,对写作的人,所有写的东西最后要落实他的身上,落实到他的内心,再由他的内心顶出来,才能成为他的作品。
主持人:这些作品是全收在集子里了吗?
毕飞宇:不是。第三、第四里面收的比例比较高,第一卷里面,就是90年代初期稍微少一些,所有写作的人都知道,不写作的人也都知道。因为刚开始,你有很多超出你写作本身的激情,也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都很麻烦,要一点点的解决,在解决过程当中,就有许多当时写起来的时候激情洋溢、回过头来看非常糟糕的一个作品,自己非常的不满意了。是不是自己满意就放到集子里面呢?里面也有我不满意的作品。为什么不满意的作品还放进来了呢?可能自己不满意,但是在那个时期对我来讲有代表性,我还放在里面。因为有代表性,尽管不那么的好,但让读者看一下是什么样子,把整体风貌呈现出来比较好。
主持人:也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
我看了一些介绍,有一个笼统的分类,叫新生代作家,你的名字也在其中,什么叫新生代作家呢?
毕飞宇:我不关心这个问题,别人怎么分类,放哪一个框里面,只不过是把我这个人放在框里面,但我的灵魂、我的感受不会放在那框里面。我的名字放在里面,跟我无关,无非就是三个汉字而已。
主持人:在写作的方法上,很多人对你的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甚至是很深入的研究,提到你最早是从先锋写作起家的,先锋写作是指什么呢?
毕飞宇:先锋写作是一个有说头的东西,不是胡乱的标签。新时期以来,也就是1976年以后,进入了伤痕文学、又进入寻根文学,还有与之相伴的反思文学起来了。在文学底下有一部分人,就是以马原、苏童、余华、格非这些人,当时文学背景不是强调写什么,而是刻意追求怎么写,把小说的叙述提到很高的位置。跟以前的伤痕文学完全不一样。比如马原早期作品不知道写什么,但是苏童以后,不再只提小说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后来总结起来的时候,把他们称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我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只是看他们的东西,更早看西方现代派诗歌和现代派小说非常的多。由于年轻,好奇心也强,想象力也丰富,写作的时候,一开始进入小说的时候,从最时髦的巷口拐进去是必然的结果。你说得也是对的,我也认可批评家对我早期作品的分析和看法。
主持人: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写作的,是90年代初期80年代吗?
毕飞宇:是8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我当时还有很多作品发不出来,写了又退了,那时候有很多一部分。
主持人:从你上大学开始。
毕飞宇:对。早期写了一些诗歌,到了86、87、88年左右就进入了小说。
主持人:从你一开始写作到第一篇发的时候,这中间也有很长的时间。
毕飞宇:对,那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网友:许多人是通过《青衣》知道并喜欢你的作品,不少作家说读者选择作品不一定是作者最满意的,你对自己的文集那一部作品是最满意的?
毕飞宇:还是农民讲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强求一个东西,寻找一个平均值,非常的吃力。而且吃力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我而言,每一部作品我都写了,从学理上考察,从最初当时写作品的感受来讲都是不一样的。我能回忆起写每一个作品,在哪写的,当时是什么样的心境,内心的处境是什么样的,我都能想起来。读者看到的就是我一篇又一篇的小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一个日子,一分又一秒,我生活又跨不出去,呈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作品。至于读者喜欢哪一篇?我喜欢哪一篇?双方都没有必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