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奚荐贤与齐宣王听竽
|
百里奚是春秋时人氏,求仕中历尽曲折。先为虞大夫,虞亡后被晋俘去,被晋作为陪嫁送给秦,后出走到楚。最后终于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的身价从楚王那里赎回,并封为上卿,又称为五羖大夫。尽管他曾经出走,穆公将其赎回后,仍得到秦穆公的赏识。由是,百里奚很是感激,在帮助穆公图大业的允诺下,积极主动地干了不少举贤荐能的大事。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佳话是“内举不避亲,外荐不避仇”,最后终于会同蹇叔、由余等,替秦穆公灭国十二,称霸西戎,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齐宣王呢,比百里奚要晚三四百年,他是战国时人氏。在他执政的年头,也还是建立了一定的功业的,就是有一点不好——喜欢讲排场。结果,被那个多事的韩非子打探到了,于是在他的《韩非子·内储说上》白简黑字的记载了下来,并将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沸沸扬扬地流传至今。这是当时那个好排场的齐宣王万万没有料到的,如果当时知道后果会有这么严重,他会让自己的大半身功业被一个成语所毁?我想,齐宣王一定不会那么不小心的。现在,《韩非子·内储说上》言之戳戳,分明记载道:“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你想,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大的排场,怎么不遭到嫉妒?不说郁郁不得志的韩非子了,就是一般的好写上两笔的人,也会暗暗地将此事写在竹简上的。 当然,齐宣王搞那么大的吹竽排场,也会给许多靠投机取巧,专营某生的人留下缝隙的。比如,像南郭处士那样的人,就是这样混进吹竽的队伍里去的。至于后来,在南郭处士也得到相同的待遇和报酬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应该说,齐宣王其实还是比较公道的。虽然南郭有混迹的嫌疑,但是人家也是一直同那些会吹竽的人一样,坐到结束时才随着吹竽的队伍一一散去的,并没有中途溜号,或者连吹竽的样子也没装吧?同工同酬嘛,这又有什么不对了? 而且,也不能老是责怪人家南郭处士的。你想,如果齐宣王不搞那么大的排场,像后来的湣王那样喜欢听独奏,那南郭处士有混进队伍的可能吗?当然,如果那样了,又怎么会有“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流传下来呢?从丰富祖国的文化宝藏的意义上说,齐宣王与南郭处士都还是功不可没的。 说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如果让百里奚迟生几百年,或者,将齐宣王早降生几百年,然后,我们将百里奚以两张半羊皮的贱价送给齐宣王任用,齐宣王会不会不要呢?即使看在赎金价格低廉的情况下要了,会封个什么官给百里奚干呢?齐宣王能够相信百里奚等两三个人就能给他图谋到霸业?或许,齐宣王除了喜欢听三百人同时吹竽以外就别无它好了呢? 就算迫于国家社稷的压力,也许,勉强将百里奚留用了,齐宣王会不会也像要求听吹竽那样,要求谋士队伍也必须庞大呢?说不定,当他在上朝时看见下面就孤零零地站着三五“百里奚之流”,一定大为光火,于是,立马降旨百里奚马上给他举荐一千把人的谋士人员,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谋士队伍,每逢朝议,七百嘴八百舌地同声议论,那样是何等地恢弘壮观啊!然后,齐宣王坐在高处,昏昏欲睡地由处士们去议论,像听音乐一样,真是大快朵颐之极啊! 但这样以来,南郭处士就没有市场了。不甘心受到冷落的南郭处士,这时会不会向齐宣王建议:在朝议队伍的旁边,再加上“必三百人”的吹竽乐团伴奏呢?那样一来,场面将更为鼎沸,齐宣王也会更为惬意的吧? 也不排除这种可能:百里奚见齐王喜欢讲究排场,心里暗自窃喜,在内举外荐时便将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那些曾经收了人家的财礼的统统给齐王推荐了去。反正齐王要的只是场面的恢弘与壮观,什么国家不国家的,哪个去管他那么多!既然南郭处士连竽都不会吹而仍然享受会吹之人的同等待遇,一样得到齐王的赏识,我百里奚举荐的七大姑什么的,至少还是颇能说会道的嘛,因此有什么不妥当呢?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成语也许就已经不是什么“滥竽充数”了,而是“滥嘴充数”或“滥士充数”什么的了。 话说,上千人的谋士队伍就这样开始了日日清谈式的对话,某一天,不知是哪个促狭鬼干的好事,齐王与百里奚一起得到一个月光宝盒,两人正撇开众人在朝中研究这个神奇的盒子究竟是派什么用场的时,不期然一下子将宝盒打开了,俩人不知不觉间穿越时空来到了今天。他们一看,哇塞!怎么到处都是那么拥挤,人满为患?如果那时候就有这么多人口,庭议的规模不是还可以搞大他几倍吗,也许影响就会更大的了! 他们连叹着可惜,急急地再次打开宝盒,结果已经回不到过去了。这成了百里奚与齐宣王的终身憾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百里奚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百里奚荐贤与齐宣王听竽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百里奚听歌认妻 |
下一篇文章: 吴起杀妻求荣 百里奚不忘结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