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战乱年代,家庭和生命同样的脆弱。面对已然飞黄腾达的丈夫,她的内心总是惴惴恻恻、难以自安的吧?否则,何不自报家门登堂入室,却隐忍家世,只是以一个洗衣妇人的名义进入府中呢?
从百里奚的妻开始吧。史书上称她为“百里杜氏”,百里是丈夫的姓,杜是她的姓。百里奚是赫赫扬扬的大秦名相。这位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宰相,在终于完成了从奴隶到贵胄的伟大跨越之后,确实也为秦国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史记》)这都是一代名相的丰功伟绩;而“百里奚举于市”更成为贫贱寒士们自我安慰的精神动力。
是在某一天散朝之后吧,这位年迈的宰相要举行家宴招待客人。古代的礼和乐是相连的,宴会自然要有音乐。就在笙歌初起之时,府上洗衣的妇人走上画堂,自称善晓音律。大概是出于对这大胆妇人的好奇,百里奚命她演奏,这一唱,便唱出了流传后世千年的《 歌》:
百里奚,五羊皮!
忆别时,烹伏雌,炊 。
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
初娶我时五羊皮。
临当相别烹乳鸡。
今适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百里奚!
母已死,葬南溪。
坟以瓦,覆以柴。
舂黄藜。 伏鸡。
西入秦。五 皮。
今日富贵捐我为?
,就是门闩,“五羊皮”指百里奚曾经是放牛的奴隶,那时的身价只是五张羊皮。歌词的大意是“百里奚啊,你还记得你贫贱的时候吗?分别时我以咱家的门闩为柴,为你烹了老母鸡饯行,现在你富贵了,是不是就忘了我了呢?百里奚啊百里奚,你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把她安葬在了南溪。你还是想想当年我为你送行的时候吧,今天你富贵了,就要抛弃我了吗?”
这首歌谣是《春秋》中的记载,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 歌》被改为了下面的词句:
百里奚,五羊皮!
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 。
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
父梁肉,子啼饥。
夫文绣,妻浣衣。
嗟乎!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
昔之日,君行而我啼。
今之日,君坐而我离。
嗟乎!富贵忘我为?
说起来第二首的句子顺畅闻文辞严整,层次也鲜明准确。美则更美,只是怨妇的意味浓重了许多。先诉说过去对他的好,接着说现在自己受的苦,对比起丈夫享受的富贵,的确让人涌起无限的心理不平衡。更像现代人谴责负心的男子:“你这没良心的,忘了以前我怎么对你的了!”
我想当时百里奚之妻唱的还是前面那一首吧。百里奚为秦相时已经七十余岁了,他的结发妻子也该差不多的年龄。至于分别了多少年,史书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男人在颠沛流离中几经辗转,到老年才实现当初的夙愿。那么女人呢?就肯定是从红颜一直等到了白发了。日日倚门,过尽千帆皆不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终于下决心离开固守的家园,开始寻夫的渺渺路途。
女人的心事,总在长久的等待中步步退让,最后卑微到了尘埃,就连诉苦的资格都被自己剥夺了。所以在相见之时,唱出的歌谣也尽是哀伤,却不带一点愤怨。她只是反复地提醒,努力地引导堂上的人追忆当初的恩情,那劈门闩烹鸡饯行的清贫岁月。尽管如此,心里总还是怯生生的,没有一点信心,所以还要用他去世的母亲来打动那个人的心肠。“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心中暗自祈祷,即使他已经富贵不认妻,总还是会有些孝心念及母亲的吧?那样,念在她安葬了老母的情分上,也该会认下她吧?
富贵了的男人总是有些健忘的,痴心的女人们只能煎熬着自己的身心和青春,却并不埋怨:王宝钏在寒窑里苦苦等候十八年;李三娘在瓜园痴痴盼望了十六年;赵五娘不想老死在等待中,就背着公婆的遗像沿路卖唱,一直唱到相府门口寻找丈夫,豫剧《对花枪》里,马金凤泼辣辣的唱着:“与罗艺分别时我才二十岁,老身我今年六十一,四十年的活寡我咋熬的……我长了一脸的皱虎皮,又长一头白毛衣,南里北里找女婿,叫外人知道是啥道理?……”
什么道理?说到底是那个男子的负心。这位百里奚做了宰相之后,倒是马上想到了他的朋友蹇叔,在穆公面前不遗余力地推举:“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洋洋洒洒的历数蹇叔的睿智和先见之明,使得穆公马上以重金去聘请蹇叔来做上大夫。可惜他就没有想到他的妻子,那位在临行前为他杀掉家里的鸡、劈掉门上的闩的辛苦女子。
所以那歌谣理应唱的那般语无伦次,因为唱歌人的心是乱的。这些话大概在等待的日子里、寻找的过程中,甚至在以洗衣妇的身份进入这座相府时,已经在心中反复咀嚼了几千遍几万遍了吧?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煎熬,当真正能诉说的时候,也只是合着琴声,凄凉然而平和的问出一句“你还记得从前吗?你把我忘了吗?”再也无话。有话也再难说出。
好在他还不是陈世美,没有装作不认识她且再加个冒认官亲的罪名把她乱棍打出。他只是听了歌,认真询问了她,如同对待他治下子民的诉讼,当问清楚原来是他的妻子时,他留下她,依旧和她做夫妻。
这就是中国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了,你看《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类似的传奇都有个相同的结局,不论这健忘的夫是否早已“把新弦换了旧弦”,只要还能收留前妻,便是皆大欢喜,便会被世人所接受和称颂。于是,百里奚认妻的故事也流传开来,在闽西汉剧、秦腔、粤剧中,都被列为传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