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以彰诸葛亮之忠。至今盛传的诸葛亮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出自这篇伪作。可以想见,吴人张俨对蜀相诸葛亮崇敬、厚爱到了什么程度!263年春,诸葛亮庙刚于勉阳建起,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即率十万大军攻克汉中。行军至汉川,钟会即“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钟会此举,固然有羁縻蜀人的用意,但主要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美诸葛亮,甚至成为君臣奏对,以及达官显贵、士族文人清谈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命乐伶为亡国不久的蜀后主刘禅表演蜀国歌舞,“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嬉笑自若”。司马昭大为感叹,谓人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司马昭时为晋王,是灭蜀的最高指挥者,但他显然没有以胜利者自居,对诸葛亮指斥嘲弄,而是竭力为之开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西晋武帝司马炎和其父司马昭一样,也很推崇诸葛亮。一次,他向曾任蜀汉尚书令的樊建询问诸葛亮如何治国,樊建朗声应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不禁失声赞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在司马炎眼里,晋之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可望诸葛亮之项背。
皇室扶风王司马骏镇关中,尝与“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有人讥刺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大谋小,不能度德量力。”郭冲起而反驳,“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只因功业未就,而论者惑焉。遂举出包括空城计在内的五件“隐没不闻于世”的事例,以证实诸葛亮的德业战绩。据裴松之分析,这五件事纯系子虚乌有,有的并有明显的为颂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的倾向。而“诸官属士大夫”们听后,“亦不复难”。作为司马懿之子的司马骏,竟也“慨然善冲之言”。西晋的君王臣民,已深深陶醉于褒美诸葛亮的时尚之中了。而这种时尚,在当时乃是一种风雅的象征,以这种时尚为内容的清谈,自然最容易受到人们的激赏,至于偏颇失实,好尚所在,也就不愿细究了。
到了西晋末年,《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之子李兴为诸葛亮隆中故宅作碣文,把对诸葛亮的美誉又推向了一个惊人的高度。碣文一则赞诸葛亮:“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二则历举古贤,认为大都不能和诸葛亮攀比,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大圣,也不可企及:“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殁,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你看,自古称颂的致治名臣和高洁之士太颠、闳夭、臧文仲、管仲、乐毅、许由、子产、晏子、孔子,都不及诸葛亮,只有皋陶和伊尹或许可望诸葛亮之项背。在李兴笔下,诸葛亮实为古今第一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陈寿奉诏编成《诸葛亮集》,接着又撰成《三国志》,及时为褒美诸葛亮提供了丰富的谈资。陈寿本来“折服于诸葛深矣”,在《三国志》中,明里暗里,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功德,把诸葛亮写成三国时期的天下第一。但就这,人们还嫌不过瘾,遂造出流言,说陈寿乃“挟恨”贬低诸葛亮。一则说,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马谡,也髡其父头。二则说,陈寿任诸葛亮书佐时,曾“被挞百下”。陈寿因此在《三国志》中攻击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前者,晋人王隐《晋书》记之,笔下含恨;后者,口碑流传,义形于色。
汉末魏晋以后,随着正统之争、华夷之争愈演愈烈和政治斗争日益惨烈,政治人物加剧腐败,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也愈来愈高,到《三国演义》问世,诸葛亮更被圣化、神化到极致,过犹不及,以至有点妖化了。 缘何被崇仰
诸葛亮究竟凭借什么,获得历史这等不同寻常的赞誉?
是像世俗盛传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掐会算,战无不胜,创建了赫赫战功吗?
乍听似乎很是。但细检史实,结论却是相反。不可否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他巧于发明,创八阵图,制木牛、流马、连弩,有效地增强了蜀军战斗力。陈寿称他治军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死后,对手司马懿“按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但在军事上,他也仅有此两长,其“应变将略”确如陈寿所评:“非其所长”。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役因形势占了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耀的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