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诸葛亮原意是想和诸葛瑾完成第二步战略
出乎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纵鲁肃,却操纵不了孙权,鲁肃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左右孙权的意志了。当然也因为孙权本来也不是刘备式的言听计从的主,他是个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渗透着权谋,对所有的都督、谋臣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时宜就搁置,决不论功赏官。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了更单纯,更有发展前途的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这就是说,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的这一打算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还有更高的立意:第一,亲兄弟的合作可以让吴、蜀的联合更加紧密;第二,诸葛亮、诸葛瑾具有比刘备、关羽更强大更均衡的作战能力,加之曹魏一方还有诸葛诞内应,所以更易获得成功;第三,诸葛兄弟有着比刘备兄弟更先进的儒法混哲学及相应的施政纲领。这些理由也就决定了诸葛兄弟具有取代刘备兄弟的合理性,他们的战略是主观为天下,客观为自己的正义理想。
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诸葛与刘备兄弟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诸葛亮要舍弃战略要地荆州,并搭上一个关羽。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破掉了刘备兄弟,还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诸葛亮是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个人长期面对两方虎狼。况且他后来也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关头,诸葛亮却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为什么?原来他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恩西惠的两面夹击。兄弟俩一个告诫关羽千万要“东和孙权”,否则必会出事,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能抵挡两面的;另一个则在暗地里挑拨关羽和孙权的关系,要你“东和”不成。想想看,东吴刚刚出尔反尔抢走了孙尚香,诸葛瑾马上又来提亲,这不是明摆着要惹怒关羽吗?搁了谁都会骂人,更何况重义守信的关公呢?的确是“虎女”与“犬子”的差别。而诸葛瑾之所以要反复捅“关虎将”的胡须就是怕孙权恨不死他。很明显,若不是诸葛瑾来回搬弄是非,孙权就不会下狠心杀关羽,他并非不知道关羽的份量。孙权本身也不是一个愿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对曹魏的于禁就只关押,后来还放了。
奇怪的是,当初嘱咐关羽千万不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为什么不也哭着为西蜀的亲兄弟求点情面呢?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顺便提一句,张飞也主要是先被诸葛亮纵智、纵勇、纵酒之后自我膨胀而死。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与诸葛瑾后来敢于在成都和荆州之间招摇过市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赤壁大战前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走麦城”前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了同时取代孙、刘。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深沉的后生——陆逊,没能操控他。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
四、五大家族存在遗传DNA现象
诸葛瑾不得志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诸葛瑾生前就指责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发泄。在《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俯拾皆是,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该书特有的人物互为映衬、互为表现的文学手法。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表面喜欢儒雅的曹植,内心却宠爱权谋专家曹丕。原来,他们的后辈不但是自己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精神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不但五项俱全,而且是需要什么人时就出什么人,依次排列。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逐渐增大,司马徽掌控世外谋士,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司马师荡平魏国在野,司马昭收复西蜀,司马炎统一全国。这才是当时最优秀的战略部署。
顺便提一下,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但在中国古代,知识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应从文学开始切入。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优生”的学科裂变。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笔者以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