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张学良 >> 正文

 

[组图]张学良生平介绍

被送进医院治疗。愈后又被迁到铜梓天门洞,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张学良心情很激动。当时外面流传这样一件事:在关满了十年的时候,他曾把在瑞士所买的一只欧米加表厂制造的百年纪念表送给蒋介石,暗示时间已经到了,希望蒋介石守信用。可是,蒋介石没有释放他,却把他转移到江西兴国的阳明洞。以后又转到中美合作所,于1946年秋押送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

    1947年10月30日,张治中第三次访问了张学良。知己久别重逢是十分难得的。两个人从家庭到国家,从政治到军事,从国内到国外,无所不谈。张学良又请张治中代向蒋介石转达自己渴望能恢复自由的愿望。临别时,他赠给张治中一首旧诗:

    总府西来义气深,山居何敢动佳宾。
    不堪酒贱酬知己,唯有清茗照此心。

    张治中先生回南京后,即向蒋介石汇报了情况,并转达了张学良的要求。然而,蒋对张治中的访问非常恼火,下了手谕:非经他本人批准,任何人不得见张学良!从此,张学良的处境更加孤寂。

    1961年,蒋介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人士,假意宣称恢复张学良自由,解除了对他的“管束”。

    自蒋介石去台至解除对张学良“管束”的十多年内,“管束”工作一直是蒋经国负责的。蒋介石临死前还叮嘱蒋经国看住张学良,“不可放虎归山”。

    张学良被解除“管束”后,自己出钱,在台北复兴岗兴建了一所住宅。平日,他极少在公开场所露面,除了访友,研读圣经外,再就是喜欢种花养性,醉在其中。

    1981年,张学良患病住院。住院期间,曾不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病友——《联合报》记者于衡的访问。这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接见的第一个新闻记者。谈话中,张学良讲到自己曾研究过明史。他说:“我研究明史的动机,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一直被外国欺凌,我想从明清两代的历史中找出原因。因此先计划研究明史,接著研究清史,再及于民国史。但当我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刚想进入研究清史时,自己却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专心研读圣经,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弃了。”他说自己在研究圣经之前,也曾计划写回忆录,而且拟订了大纲。“我写回忆录的原则是:第一写自己经手办的;第二写自己亲眼看见的;第三写自己亲耳听见的。但在研读圣经之后,一切都不想了。”于衡曾问张学良何时能够返回大陆,张学良回答说:“上帝会妥善安排的。”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为于凤至,同张学良生有一女、三子(其中一个早殁)。于凤至起初陪伴囚禁中的张学良,后因患病去美国治疗,就离开了他。

    张学良同于凤至离婚后,于1964年7月同赵一荻结婚,生有一子。赵一荻,又名赵堤、赵倚霞。在张学良被幽禁之后,她牺牲一切,甘冒危险,与张学良同患难。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和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双十二事变本身的意义,是在它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张、杨两将军“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1956年,周总理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的讲话中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就给我们红军送东西和钱,那是雪中送炭。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1961年,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五周年的纪念会上,周恩来流著热泪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自己的,二十五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幽囚在台湾,这怎么能使人想起来不落泪呢?”周恩来的这些话,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张学良将军的崇敬与怀念。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了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学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张学良生平介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