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原本企图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乱之机,攫取东北之更多利益,谁料张学良竟能平静无事地继续大业,稳定局势。日本见无机可乘,乃改变手法,引诱张学良拒绝南方国民政府之招降拉拢,大力支持他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京对抗。6、7月间,日本首相田中三次电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令其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京政府妥协。并说,如果南京政府武力压迫东三省,日本愿不惜牺牲,尽力相助。8月4日,日本特使林权助到沈阳,以参加张作霖丧礼为名,干涉三省易帜。6日,他向张学良递交了田中的信。信中表示,日本反对东三省同关内统一,公然要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并对张学良说:“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张学良义正词严地申明:我是中国人,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他警告林氏不要甘冒干涉中国内政之大不韪。林却恶狠狠地说:即冒干涉内政之嫌亦所不避。日本政府竟然不顾张学良的严正立场,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
东北换旗,不仅外受日本阻挠,内部意见也不一致。老派的张作相等,新派将领中的杨宇霆等都反对换旗,害怕换旗后,日本会进行武力干涉;东北军会被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张学良对他们说:“换旗不换旗这是关系东北前途,也关系中国大局的问题,日本不愿意我们换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挟持东北独立,但要俯首听命于它,做一个傀儡。这等于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历史罪人,我们决不能这样做。先大元帅尸骨未寒,我们认贼作父,良心上也不许我们这样做。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合力对付日本。换旗后,北伐军要进兵关外,师出无名,而且只要拥有实力,也不会失去自主。”就这样,张学良冲破了外部与内部的阻力,于12月29日,通电宣布东三省易帜。31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
东北易帜虽然实现了,但是东北集团的内部并不完全统一。特别是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积渐已久。杨之为人精明干练,才略过人,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张作霖在时,倚之如左右手,言听计从,宠信弥深。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就养成了专断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凡事说了算。张学良继承父业后,杨不仅不稍自敛抑,专横更甚,对张学良以父执自居,视张为后辈,凡事都是自作主张,甚至张提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有时在稠人广座之中,予张以难堪。1929年1月10日下午,在张学良的帅府客厅,杨宇霆与常荫槐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派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对杨、常说: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的,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成立督办公署这件事涉及到外交,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又引起外交上的纠纷。杨不但不听,反而逼著张学良马上签字。此时,张学良想到杨字霆的专横,认为不制止杨、常的势力,东北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就难以解决,决心为保持集团内的统一,巩固易帜成果,以便推行新政而处决杨、常二人,于是借要吃晚饭为由对杨、常说,吃饭后再议。他利用杨、常回家吃饭的时间,召集警务处长高纪毅作了周密布署,待杨、常晚上再来议事时,当即将二人处死于老虎厅内(帅府的客厅)。张学良处决杨、常不仅使他的权力集中了,而且给其他怀有异志的东北军将领敲了警钟,树起了少帅的威严,提高了声望,巩固了易帜后的东北政局。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支持东北的抗日民众运动,抗日组织日益扩大和发展,抗日运动更加活跃,仅辽宁省就成立了“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辽宁省国民外交协会”等抗日的民众团体。“辽宁省国民外交协会”还在全省四十个县设有分会,他们广泛地进行抗日宣传,抵制日贷,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共产党员车向忱曾找张学良商讨开展抗日活动问题,张说:“反对日本很好,你可以继续办下去”。张学良还把得到的“田中奏折”通过阎宝航在沈阳公布于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使辽宁的抗日民众运动更加高涨。日本驻沈领事森岛守人也承认:“作霖时代的排日,抗日活动一般来说没有超出自发的、偶然的范围,也没有什么思想背景和组织体系。但是学良时代的排日、抗日,已不是个别事件的反覆和继续,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基于一贯的方针,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而进行的。”“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义勇军等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在精神上和物资上都曾给予有力支持,直到他被迫下野为止。
在经济上,张学良极力主张振兴东北实业。他禁止种植和贩卖雅片。在发展工农商各业生产中,增加税收,鼓励官民兴办煤矿、纺织、烧窑业、铁工厂及农产品加工等各项工业。在他的支持下,濒临破产的东北民族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实行“寓兵于农”的方针,把整军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屯垦与开发边陲、巩固国防结合起来,设置兴安屯垦公署,并移直、鲁、皖等省难民到东北垦殖荒地大力推行军垦和民垦,不仅使边防得以巩固,也使经济随之发展。他还拒绝了张作霖与日本明文签订的铁路合同,不顾日本的反对和威胁,加紧筹建中国自己的铁路和港口,准备同日本相抗衡。他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电信业,使东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系统。另外,他还克服了金融危机,使货币日趋稳定,市场逐渐繁荣,国库益加充实。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经济在短短几年里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收入大于支出的可喜现象。
张学良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必须首先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必须培养各方面的有用人才,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他说:“国家大事,当从事于教育于一途”。在他执政期间,东北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28年8月,张学良担任了东北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他捐出一百八十万元,由德国公司承包,仿柏林大学规模,对东大进行扩建。一年后,东北大学便成为拥有文、法、理、工、教育等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各院的教室大楼、实验工厂、图书馆、体育场的规模和质量,为当时全国之冠。他以比关内大学高一二倍的工资聘请名教授。因而,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