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行漫记--记张骞的伟大之旅
|
第一次对匈奴小试牛刀,是在张骞出使五年后的公元前133年,史称“马邑之谋”,但由于匈奴人及时退军,战争并没有发生。而汉与匈奴长期战争的正式揭幕战发生于张骞出使9年后的公元前129年。 这就是说,张骞出使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并没有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公元前138年帝国内部主张以和亲政策保障汉匈之间和平的意见尚占主流。况且这一年,年轻皇帝的权力十分有限,还得看窦太后的脸色行事。而窦太后一向是反对与匈奴开战的。窦太后在汉匈问题上一贯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如果武帝真的提出这种计划,她会不会极力反对呢?对此史书并无记载。 另外,关于汉帝国从匈奴降人口里得知大月氏人的行踪的记载也不大可信。 早在38年前,即公元前176 年(汉文帝四年),匈奴冒顿单于曾致书文帝,称已派匈奴右贤王率领匈奴大军到西方寻找大月氏,打算彻底消灭大月氏在西部的势力。后来,匈奴果然控制了西域,楼兰、乌孙及其周围的二十余国均归附匈奴。这样看来,汉帝国人至少在文帝时期就已知大月氏人的存在,并且大致了解了大月氏人与匈奴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大月氏原居陇西地区的敦煌、祁连山一代。秦帝国时期,大月氏国的实力或许要比匈奴强大,当年冒顿是匈奴王子时还在大月氏做过人质。大月氏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大约从公元前200年之后就已开始,战争陆陆续续进行了数十年。 公元前174 年时,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他再一次对大月氏展开大规模战争,再一次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中,匈奴人一举擒杀德高望重的大月氏王。杀了大月氏王之后,老上单于把大月氏王的头骨做为饮酒的器具。 大约从冒顿单于时代的晚期开始,一蹶不振的大月氏人为了躲避匈奴人,开始从陇西一带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匈奴后来又指使乌孙远攻大月氏,大月氏在匈奴人的打击下已成惊弓之鸟,被迫再次西迁,最终迁徙到中亚妫水(今阿富汗阿姆河)流域。而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匈奴大月氏之战的三十多年之后。此时,大月氏在陇西和西域的势力早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大月氏王被杀的消息,过了三十多年才由匈奴降卒于公元前138年把此消息传递给武帝,这个时间跨度也实在太长了些,这多少有点不大可信。 6、 恩格斯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自高皇帝以来汉帝国就长年受到匈奴的威胁,帝国一直没有找到有效对付匈奴人的办法。于是早期的汉帝国采取了和亲为主的外交政策,经常送一些年轻美丽的公主去讨好匈奴单于,以换取并不体面的和平。汉武帝之后,汉帝国不再惧怕匈奴,和亲是对匈奴单于的恩赐。可在汉武敌之前,和亲完全是一种讨好匈奴的手段。可以理解汉帝国自上而下极不情愿这种“以美人换和平”的政策,这大大损害了帝国的尊严。 因而长年以来,汉帝国一直默默的在寻求对匈奴的战略突破。大月氏与匈奴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激烈战斗自然不会逃出他们敏锐的视线。 既然汉朝人从文帝时期就开始对大月氏人略有了解,帝国早期那些推崇黄老之说,兼以王霸道杂之的治国者们深谙连横伐纵、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盟友。联合大月氏在西线钳制匈奴人,这在帝国内部应该早就为智囊们思考过、研究过。 或许文帝景帝时期,汉帝国就有了派使团去联合大月氏人的想法。文景时期,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政府工作效率自然十分底下。结果这事儿就一直拖拖拉拉,最后拖拉到了几十年后的武帝时期。年轻的武帝甫一登基,意气风发,觉得这么拖拉下去也不是事儿,于是想把这项既有的策略尽快付诸实施。 所以,出使西域,应该是帝国自文皇帝以来几代人长期思考长期酝酿的结果,武帝和张骞,分别是最后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这样看来,正史里关于汉武帝临时决定联络大月氏以切断匈奴右臂的说法,多少有些令人怀疑。或许,史书里的如此记载是张骞出使归来“后补”的结果,既使得这次使命的目的变得圆满,又把功劳让给皇上,使龙颜一悦,大家皆大欢喜一场。 另外一种可能的猜测是,建元年间,政治权谋和政治斗争还没来得及把这位年轻的皇帝变得象晚年的他那样残忍阴骘,武帝与当时其他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武帝正处于一个充满了梦想和好奇的年纪。派人出使西域,或许是尚处率性年纪的年轻皇帝随意采取的一个近乎“圆梦”的行动,他就是想看看率土之滨以外到底还有什么?也许他会好奇,张骞他们到底能从西域带些什么奇异的物事回来。 这种推想也不是没有根据,武帝是历史上最富有想象力的皇帝之一,就在张骞出使五年后,他还派人去东海寻访神仙,令很多人出乎意料。 7、 这位新皇帝在登上权力顶峰路途上并不顺利。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儒官集团试图联合新皇帝与以窦太后为首的后宫势力决一死战。推崇儒家学说的皇帝和儒官集团,与支持黄老学说的窦太后集团发生冲突不可避免。然而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儒官们又太小觑后宫的势力,在这场PK决斗中大败亏输,全军覆没。 早先武帝罢免丞相卫绾之后任命窦婴为丞相,任命田?`为太尉。武帝一向看重儒学,窦婴、田?`也都喜好儒学。窦婴、田?`极力推荐著名的儒士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同时推荐儒士王臧担任郎中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当时帝国政界官阶最高的三个官职?D?D三公。 这一年里,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一派与新兴儒官集团屡屡发生摩擦。从表面来看,新皇帝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势头,再加上本朝三公均支持儒学,似乎皇帝一派已稳操胜券。 公元前139年底(建元二年初),御史大夫赵绾贸然发难,上奏称新皇帝雄才英武,可以自己决断政务了,以后不必事事奏请东宫(即长安东南的长乐宫,太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地方)。窦太后勃然大怒,私下命人察访赵绾、王臧的过失,然后把武帝叫到面前当面对质,严厉责备武帝用人不当。武帝不敢反抗,只好立即免去赵绾、王臧的官职,后来赵绾、王臧在大狱被逼自杀,接着窦太后免去了丞相窦婴、太尉田?`的官职。 此次宫廷斗争,皇帝被批,本朝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被喀喳,丞相和太尉被免职,儒官集团可以说是溃不成军,武皇帝变成了孙皇帝。窦太后一派大获全胜,黄老一派此后卷土出来,重新把持了政局。从此武帝在大事上对窦太后惟命是从。 老谋深算的窦太后给缺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骞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西行漫记--记张骞的伟大之旅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张骞:一位汉朝伟大的探险家、间谍和外交官 |
下一篇文章: 走马西域忆张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