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骞拜别汉武帝活动课的设计及反思
|
案例:《张骞拜别汉武帝》 活动主题:假如你是张骞? 活动目标: (1)设计历史剧《张骞拜别汉武帝》,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进而突出其作用,体现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往。 (2)通过学习张骞这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3)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空间去认识和思考。 活动过程:由三位同学表演《张骞拜别汉武帝》 旁白:汉武帝时候,国力强盛,决定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于是派张骞联络大月氏,启程的日子到了,汉武帝亲自相送。张骞叩别。 张骞:“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汉武帝:“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事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张骞:“能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乃臣毕生所愿,定当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旁白:张骞等人拜别后,一路西去。 同学鼓掌谢谢三位同学的表演。 老师提问: A、 汉武帝为何要积极备战,放弃“和亲”? 同学纷纷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小结:和亲并没有真正解决匈奴问题。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决定武力战胜匈奴,放弃“和亲”。 B、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发言:…… 归纳小结: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接下来老师组织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张骞,你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险? 甲同学:“不知在哪、多远。” 乙同学:“经过匈奴控制地区,生死难料。” 丙同学:“沙漠吞没、饥饿等威胁。” 丁同学:“交通工具简陋。” 课后反思: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教师的传授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强调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亲身体验的价值。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价值观情感。而现代课堂教学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展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 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活泼的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收集张骞个人资料,凭借历史课外读物等,了解张骞是西汉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在汉武帝下令招募出使匈奴的使者时,年仅24岁意气风发,青春年少的张骞毅然应募,与公元前138年出使匈奴。整个这一过程学生在收集整理素材的同时将以往由教师讲解演变成由学生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切的感悟到历史人物张骞伟大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人生价值潜能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同时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高潮是设计编演历史剧《张骞拜别汉武帝》,学生通过表演感受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肩负大汉天子重托,一身豪气,满怀报国之志不远万里出使匈奴。 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就是给学生极大的想象、表现和创造的空间,让其通过理解和亲身体验感悟张骞在当时所肩负的重任。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历经12年(前138—前126年),才到达目的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张骞?你将如何去做?你面临什么艰难险阻?学生在换位思考的同时不知不觉将自己置身于张骞境地,自己就是2000多年前出使匈奴的使者张骞,设想到他在出使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体会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体会到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由此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恒。引申到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即持之以恒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骞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骞拜别汉武帝活动课的设计及反思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张骞的西域陇上之旅 |
下一篇文章: 张骞:一位汉朝伟大的探险家、间谍和外交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