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很乱,远看去像一堆蓬草;脸,黑乎乎的,自然已经有些脏了;手,已经有些干瘪,甚至已经在微微地颤抖,却紧紧地握着一根毛茸茸、上挂节牌的长棍;衣服已经褴缕,处处都已破破烂烂;脚,赤裸着,很显然,鞋子早已在黄沙中淹没;惟一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双依旧的眼睛,闪动着智慧和毅力。
他看上去,已经完全是一个叫花子的模样,但,这正是张骞,汉朝,乃至中国有史以来出使西域的第一位使节。这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所留给我的印象。这两天,当一篇由汉中网民策划的2007年公祭张骞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时,我又一次想起了他的样子。
缘起 策划书称此活动旨在复兴张骞精神
昨天上午,记者在相关网站看到了网名为“楚汉”的汉中网民的这篇《公元贰零零柒年汉中网民公祭张骞先生典礼策划书》。文章开门见山说道:“长期以来,汉中的盆地特征致使历史和地理环境封闭,为进一步激发汉中群众的发展意识,特策划此次活动。”其中张骞精神被阐释为“放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矢志永不渝,苦战攻难关”,活动旨在“复兴张骞精神、重振奋发民风”。
在“活动名称”中策划者写到:名不正则言不顺,为突显活动目的,本次活动的名称定为“公元贰零零柒年汉中网民公祭张骞先生典礼”。这里需要说明的三点是:其一,关于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公元纪年,目的是为了顺应当前的纪年习惯,方便记忆和传播,所以放弃了干支纪年或黄帝纪年,另外大写“贰零零柒”,目的是为了使横幅字体大气工整同时便于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其二,称“张骞先生”而弃用“博望侯张骞”的初衷有:一是相对张骞来讲,诸位汉中网友均为“后生”,称其为“先生”有追慕学习先贤的意义,这也是公祭活动的意义所在;二是表明公祭张骞是出于对其人格魅力和历史功勋的缅怀,而非出自对王侯将相的敬重;三是“博望侯”(博得众望)称谓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并不到位,不是很恰当。
在城固张骞墓进行公祭的时间之所以策划定为:正月初九上午9:50分。策划者称自己查阅了关于张骞的一些史料,发现当前已很难找到一个与张骞有关的准确时日(如生日、忌日、出使日、归来日、封侯日等),所以公祭张骞只能自定安排时间。通过充分考虑,决定将公祭时间定为正月初九(公历2月)上午9:50正式开始,理由一是清明时节广大网友多漂泊在外,不便于召集,春节为众网友回乡探亲时间,所以特选择于春节期间进行;二是“九”有“久”的谐音,象征张骞精神长长久久,万世流芳;三是初九为单日,错开了结婚、开业等双日活动高峰,便于最大限度地召集网民;四是选择上午9:50是为了体现张骞在网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策划书中决定本次公祭共设司仪人员3名,为体现郑重,统一要求汉服着装。公祭典礼中排列成13纵队的方阵(象征张骞历经13年成功出使西域),第一项为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击鼓两声,代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鸣钟十三声,代表13年出征。第二项为敬献花篮、缅怀先贤。第三项为敬献果蔬、感念功业:果蔬包括胡豆、葡萄、胡萝卜、胡桃等由张骞引入的物种。第四项为上香祭酒、恭读祭文。第五项为鞠躬致礼司仪讲解:一鞠躬,缅怀先生不朽人格;二鞠躬,感恩先生万世功业;三鞠躬,学习先生奋发精神。
策划者表示,张骞精神是汉中以及其他地方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此次活动由网民自发举办,然后再通过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目的在于促进汉中的知名度和汉中经济的发展。
反响 各方跟帖众多建言献策不断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汉武帝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就想联合其以“断匈右臂”。于是决定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骞,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历尽艰辛最后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因此张骞的目的没有达到。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于元朔元年(前128)起程回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虽改从南道,但在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机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张骞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张骞自请出使西域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之后张骞又曾短期出使西域一次。使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但相对于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天对他的宣传却远远不够。因而此帖一出即受到网民高度关注,点击率不断攀升,建言献策者不断,在网络上刮起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记者在多个论坛看到,网民们对《策划书》几乎全是举手赞同,从公祭活动的名称、具体步骤、经费至安全问题,网民都建言献策。如“公祭张骞可以促进汉中发展‘汉文化游’,促进思想解放,同时发展家乡经济”,“祭品选择葡萄、胡萝卜、胡桃等,让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汉中的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公祭人穿汉服,突出‘汉中是汉家发祥地’的口号”等。事件的主要策划网民虽都是在外地工作,但是通过他们的博客、议论可以看出对汉中的热爱之情,一条条留言洋溢着对活动和对家乡发展的关注。
当有记者就此事同汉中市委宣传部进行联系时,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注意到了这篇帖子,对事情的进展给予了关注。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新的宣传、传播领域,宣传部门愿意看到网络中这种积极向上、鼓舞士气的事件和言论的产生。弘扬张骞精神,在每一个时期都值得肯定,他们将对事件的发展进行关注。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一策划活动的一位发起人。他说“随着西方文化的一步步‘入侵’,我们传统的汉文化,华夏民族的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