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絮语)(图) src="/Article/UploadFiles/200908/20090815073436748.jpg" width=300 height=112> |
书写丝绸之路,不可不说张骞。他是开辟此路的第一人,是沟通中西文化的大功臣。
张骞从应募出使西域,到功成之后去世,前后25年中,有15年是奔波在这条历史之途上。他前后两次西域之行,虽然初衷都有寻求盟友抗击匈奴的军事意图,但实际上都成为和平之旅,取得打开东西文化通道的实绩。
张骞首次西行,是约请大月氏国,夹击汉朝宿敌匈奴。但他只率众100余人,一到西域,便被匈奴所虏,遭受拘禁10年之苦。他逃脱之后,归途中又被抓获,再次被拘禁了1年多。身在匈奴,他却无改对祖国的忠诚。回到长安时,随从只剩一人,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他的生还却成为奇迹,他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众多信息,更是汉王朝的宝贵资讯。
失败和挫折,也无改张骞通西域的信念。休整7年后,他又劝说汉武帝并奉命再次出使西域,意欲联合乌孙国。他带随从三百、马匹六百和金帛万数前往,虽然求盟没有立竿见影,文化交流的成果却是极为丰硕。他的行止遍及中亚和西亚,他还派副使到达地中海沿岸、古罗马帝国乃至北非地区。迢迢千万里的丝绸路,留下华夏人的足迹,也留下东方人的文明。
张骞没有动刀用枪,没有搞武力征服,也没有把大汉朝的价值观一厢情愿地兜售给西邻,强加于弱小,他进行的只是文化之旅,开展的是和平外交。他带去汉朝的和平希冀,使西域乃至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都陆续派使前来,和汉朝建立关系,开始了商贸和文化往来。汉武王朝的开放政策,使这种往来很快进入蜜月期。汉朝的使者不断来往于西域诸国,一年之中,少则五六次,多则十几次,使西邻领略到了独特的东方文明。
历经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一段跌宕的历史,也已成为一个象征,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古老的丝绸之路,其象征意义已远运大于实际意义。从长安到君士但丁堡以至罗马,如今只需飞行几个小时,中国丝绸的出口,也无需再走这条老路。然而,丝绸之路并没有消失,它存在于东西方人民的心中,是一条永不中断的心灵通道。
中国丝绸经历过兴衰起落,东西方文明也几经碰撞和交流。历史上曾经有东风西渐,也曾经有西风东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使东西方人民受益,即所谓皆大欢喜的双赢。两种文化现象,都是历史使然。文化的趋势,取决于社会和民众。坚船利炮,飞机坦克,只能驱风向于一时;社会潮流,历史需要,才能使文明之风劲吹不止。
古老的丝绸文明,曾让我们骄傲了许多时代。一条丝绸之路,也让我们自豪了无数代人。但饮水要思源,当我们自豪之时,不可忘记我们的先贤。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远远不止四大发明。开放思维,“凿空西域”,也是我们先贤的创造。
张骞的思维和实践,都堪称伟大。他作为开拓者的勇气和果敢,作为文化使者的智慧和远识,作为外交家的机智与聪慧,作为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定,又都堪为后人的楷模。
今天,当我们宣言走丝绸之路,思丝绸文明之时,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毋忘张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29日 第八版)
作者:郑荣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