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和掌邑父被送到单于王廷,单于怒气冲冲地责备了他一番,说汉使不该穿过匈奴领地。按匈奴惯例,持汉节者,若肯在脸上刺上字,便算投降匈奴,留在匈奴部落做官,但张骞没有屈节,他在匈奴被拘十年,始终持汉节不失,等待时机。单于死后,匈奴内乱,张骞和堂邑父乘监视疏忽,逃出匈奴。
大惊初定,张骞依然初衷不改,又继续起“通西域”的重大使命,他们一路射猎为食,沿天山南麓,经过焉耆、龟兹、疏勒,翻过葱岭,终于来到了帕米尔高原西北的大宛。这里是中亚的一个富裕之邦,人口数十万,有70余城镇,盛产“天马”。大宛王早有通汉之念,所以欣然派出向导、翻译,护送张骞来到月氏,然而此时月氏已在中亚的阿姆河流域臣眼大夏国,建立了新王朝,改称小月氏,事农耕,国富民强,时过境迁,对匈奴已无图报之志。张骞抑郁之余,想到了更好的长远外交战略,他仔细考察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城阙市镇和民风民俗。他还来到这一带的大邦大夏国都蓝氏城,发现这里有高度集权的王室,民多事商贾,兵弱怯战。张骞一一记在心上,以备日后制定新的战略。
回程,为了避开匈奴,他们取南行路线,越过葱岭,经莎车、于阗,过羌人地区,从祁连山进入陇西。不料在羌中又遭匈奴劫掠,好在当时汉大将卫青正在这一带与匈奴大战,乘乱中,张骞与堂邑父混迹匈奴残部向汉地逃跑。
公元前127年,张骞和堂邑父回到中原。
张骞出使西域13年,只身与堂邑父回到故乡。
张骞回国后,被封为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堂邑父被封为奉使君。
博望侯,多好的封号,广博瞻望,不正是探险家的经历与功勋最好的概括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探险家,获得过如此之高之好的称呼。
张骞在大夏时,见到了汉朝蜀地产的丝绸和竹杖,一问,是从身毒(印度)买来的,由是推断汉西南可以通西域,公元前122年,他又率队从四川出发,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探险活动,但因蛮人阻杀而失败。以后,他又以中郎将身份,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外交进展。
前114年,也就是二次出使西域后一年,张骞病逝于长安。
陕西张骞墓一景 司马迁以“张骞凿空”四字,高度概括了他通西域的贡献和传奇的一一生。
张骞凿空西域后15年,汉朝军队在西域大败匈奴,控制了张掖、酒泉等关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线。约公元前105年,汉朝派出了一个丝绸商队到达安息,出现了中国与西域间的物产大交流。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使东西方有了第一条商路,更重要的是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交流,张骞凿空,可以看成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大事业。
张骞探险西域,对中国人来说,还具有巨大的发现价值。在此前,中国人一直以为西域是鬼神之所,张骞通过实地考察,向中国人介绍了西域的地理风貌、人民的生活劳作习俗,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关于西域的迷信观念和恐惧心理,为中国人走出西域,走向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骞墓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未年,发生了王莽之乱,汉廷无力西顾,匈奴重新夺取了西域的控制权。公元73年起,班超入西域逐匈奴,才重新经营起这条商道。公元97年,官至西域都护的班超派遣他的部将甘英西行,目的地是当时最大的丝绸进口国罗马。甘英沿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东岸。当时,安息商人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不愿中国与罗马直接相通,便对甘英说:“海水广大,往来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甘英乃还。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直接了解欧洲的机会。
然而,历史注定要在这条联系东西方的国际大通道上上演一出出爱与恨的壮剧,以后1000年里,通商、外交、宗教、征战频频循着这条古道发生,直至因这条古道传递的关于黄金和财富的信息刺激得探险家们去寻找一条更便捷的通道从而打开了世界海洋的锁链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