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 (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
元结17岁拜从堂兄元德秀(唐朝一位德才出众的进士)为师10年,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天宝六年(747年),元结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悉数落第,他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元结再次应进士举,登第。安禄山反,他率族人南奔,避难于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元结从襄阳举家奔瀼溪(今江西瑞昌县)年余。乾元二年冬,受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因军功卓著,擢任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判官。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元结以老母多病,上表辞官,代宗诏许,特授元结著作郎之职。元结遂移居武昌樊口,放情山水,以耕钓自娱,悉心著书。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元结受任道州刺史,后调任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大历四年(769年),他再次辞官,居浯溪(今湖南祁阳)。七年,元结入朝,病逝于长安,归葬于河南鲁山青条岭。
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他就任道州刺史之前,当地的少数民族“西原夷”曾举行暴动,攻破郡城。元结到任后,实行救困苏民之政,流亡的人闻风而归者万余家,“夷军”也为之感动,不再进攻道州。当时唐王朝因连年战乱,军费浩繁,征敛苛重,元结甘冒抗命之罪,蠲免百姓的赋税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又奏免租庸十余万缗。元结在道州刺史任上惠及百姓,为民所爱,道州人曾为其立石颂德;他任容州都督时,也能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元结作为诗人、散文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元结继承《诗经》、乐府传统,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认为文学应当“道达情性”,起“救时劝俗”的作用。他的诗歌内容富有现实性,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元结的散文,特别是那些杂文体的散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悯人,具有揭破人间诈伪、鞭挞黑暗现实的战斗功能。他的文章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元结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也都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其后人把他看作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著作有《异录》、《元子》、《文编》、《猗玗子》、《浪说》、《漫记》等,均已亡佚。现存文集已非原编。其常见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附“拾遗”及“补”,不计卷;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另“拾遗”及“拾遗补”各1卷。又有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12卷(后2卷亦为“拾遗”及“拾遗补”),原刻未见。今有石竹山房翻印孙望校点《元次山集》,即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