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可贬官 也不刮民——元结
|
元结是唐朝官吏、文学家。他宁可自己受贬官的处分、也不肯执行勒索州民的命令,是封建统治阶级成员中的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反暴抗奢、赈饥利民精神的有识之士。 元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又号猗玗子,河南洛阳人。生于719 年, 卒于772 年。玄宗天宝十二年(753 年)进士。他本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时,推行汉化政策,提倡鲜卑贵族改姓汉姓,故改姓元。 元结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出生的719 年是玄宗开元七年,正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开元盛世。他中进士的753 年,正是玄宗骄奢淫逸,朝政日趋腐败、危机四伏的时候,即安禄山反于范阳的前二年。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他亲眼目睹了人民惨遭的战乱之苦,听到了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呼声。所有这一切,都使他深深体会到了“君为轻,民为贵”,“民是国之邦本”的道理。可以说,元结反暴抗奢、赈饥利民的思想,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元结的父亲元延祖也是一个具有爱国精神的有识之士。他在元结小时候就对元结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对元结很有影响。天宝十四年(755 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反于范阳后,其父元延祖对他说: “你要为国效劳,不可自安山林。”元结勇当国难,招集义军,投入了抵抗史思明的战斗,正是在其父的这种敦促下进行的。 为了讨伐史思明,元结曾两次招集义军。第一次是在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招集义军赴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次年应征入朝,指陈时弊,升为右金吾兵曹参军。不久,他又在唐、邓、汝、蔡四州招集义军,抵抗史思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特别是在讨伐史思明的斗争中,元结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如上元二年(761 年),他任山南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节度参谋,守卫泌阳(今河南唐河),就保住了15 个城池。 元结的突出政绩是为官爱民。他廉洁奉公、体察民情的精神深得民心。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元结任道州(今河南道县)刺史。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匮乏,上司明令要增收捐税。更有一些贪官污吏借机大肆搜乱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元结不仅没有借机勒索州民,而且连明令增收的捐税也没有增收。这是要冒贬官的风险的。他不仅没有增收赋税,而且还招抚流亡、赈济贫民,维护了百姓的利益。这种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的精神很受人民赞扬,因此,他的“宁愿受贬官的处分,也不执行勒索州民的命令”的事迹也很快流传开来。 大历三年(768 年),元结授容管(今广西境内)经略史。当时,由于民不聊生,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岭南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发生了骚乱。面对此况,他认为,“乱”不在百姓不安本分,而是因为聊无生计所致。“剿” 只能加深百姓的苦难,愈剿愈乱,不解决根本问题。要治本,就必然“抚”。他力排众议,坚决地采取了“抚”的政策。他为了抚慰百姓和边民,还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了骚乱的岭南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结果,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恢复了8 个州的秩序。 元结还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对反对浮艳作风,主张文学的任务是“道达情性”、“救世劝俗”。要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故其诗多有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如《悯荒诗》、《去乡悲》、《农臣怨》等。《春陵行》中有:“朝餐是草根,暮食仍衣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之句,表达了他对战乱之后的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斥责了官吏的严刑苛敛,深受杜甫赞赏。其杂文尤为犀利,如《正论》、《说楚王赋》、《时议》、《哀丘作》、《道州刺史厅事记》等,抨击了腐朽政治,暴露了黑暗现实。其诗文上承谢灵运,下启柳宗元,对古文运动颇有影响。 元结[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元结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宁可贬官 也不刮民——元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元结 |
下一篇文章: 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开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