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源
37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被历史尘封得太久太久;即使当时的风云人物,也给今天留下得太少太少。要真正揭开其神秘面纱,也决非易事。不过,“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远去的历史总是昨日的真实存在,或多或少也总会露出一些端倪。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循着历史的踪迹,拨开重重迷雾,从蛛丝马迹中去捕捉真实的信息,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
本篇所说的3700年前的人,就是在今天知名度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逐年攀升,被誉为“中华第一贤相”、“烹饪鼻祖”的伊尹。主要就他的出生之地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各位方家参考。
关于伊尹的出生地、活动地、埋葬地和纪念地,全国各地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据笔者粗略统计,上述与伊尹有关的地区至少有十几处,其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关他的出生地,仅河南也有五、六处之多。那么,伊尹到底出生在那里呢?
与此有关的古典书籍有《山海经》、《吕氏春秋》、《水经注》、《孟子》等,抛开其他异说不论,这些典籍的共通点有二:一,伊尹出生在伊水岸边;二,伊尹出生在伊水岸边的“莘地”,躬耕于“有莘之野”。这一说法,目前学术界争议不大,基本达成了共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西南——东北走向、穿越六个市县、全长265公里的伊水流域,“莘野”的具体方位究竟在什么地方?
其实,上述大部分古书中对此的记载都比较模糊,相比之下,惟独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此记述的最为清晰,最为具体,最为准确。在《水经注·伊水》篇中,郦道元对伊水的发源地、流经区域、山脉支流、古迹遗存、人物传说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论证;对于古人、古书对于伊水的记载也逐一作了引用、勘误。是迄今最为原始,最为完整的一部伊水大全。也许当时京城处于洛阳的缘故,也许在伊水流域中,伊川地处洛阳近郊的缘故,抑或这位老先生对伊川山水的情有独钟,在这篇2360多字的记实文章里,他把三分之二的笔墨都留给了伊川(当时又称新城县,县邑在今平等乡古城村)。
关于伊尹与伊川的关系,《水经注》是这样写的:“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其水有二源,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这段文字中的“涓水”,即现今流经伊川县鸣皋乡东入伊水的顺阳河;“陂水”即今流经伊川县平等乡东入伊水的银河;此两条河流皆在新城邑古城村之南。以此为由,结合《水经注》原文可推断,伊尹出生地的方位,当在今伊川鸣皋以北、古城以南的平等村一带。平等村原名莘店、大莘店、莘店街等,1927年,冯玉祥督豫,根据孙中山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民权”之口号,在此设平等县,村名始改平等。该村东伊河沿岸有莘渠官渡遗址,村南3公里有莘营村,村西不远有大桑坡、小桑坡村,伊川种桑养蚕的传统也有来已久。如此种种众多与“莘”和“桑”字关联的地名、遗址也恰恰印证了伊尹生于伊川莘地空桑,躬耕于有莘之野的说法。而今,平等村西一片平坦的沃野上,有伊尹祠、伊尹墓、拜尹台、第一名相碑等古迹遗存。伊尹祠的一副对联是: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垣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伊尹祠正北一公里处,有宋代易经大师邵康节(字尧夫)之墓。程朱理学奠基人之一、与邵康节同为好友的程灏有《和尧夫先生打乖吟》诗一首:“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锺难换子舆贫。且因经世藏千古,以占西轩度十春。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诗作高度赞扬了邵康节崇尚伊尹等古代圣贤,胸怀大志,济世利民,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这,也许是这位预测大师要选择死后与贤相伊尹为邻的原因之一吧。
伊尹出生地伊川大莘地空桑地方圆二十公里内,有四十多处古文化遗址,距大莘地较近的有著名的古城南、马回营北、白元、土门等古文化遗址,从新石器文化到夏、商周文化非常丰富,是孕育出名相伊尹的历史文化基础。《洛阳市文物志》记载,大新村(即大莘店村伊尹祠东不远)村内出土过商周时期青铜马车,青铜马车的车辖现存洛阳文物工作队。伊川还出土有刻有铭文的商代“子申父己”鼎(原存洛阳市博物馆),是佐证名相伊尹故里伊川的历史考古学基础。
再者,从“伊川”地名的历史沿革也可说明一个有力的史实。神农时,伊川地域称“伊国”,虞舜时称“伊川”。夏代,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称“伊川”,汉代置“新城县”,东魏时改为“伊川郡”。隋开皇初,改“伊州”,又析置伊川县。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熙宁时,并“伊阙”入“伊阳”。后伊川地域基本分属周围县辖,直到1932年合并“自由”、“平等”二县恢复伊川县至今。综上所述,自古数千年以来,无论伊川地名及地域如何变化,但大体上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始终没有脱离“伊”、“川”二字。在这里,“伊”毫无疑问是指伊河;“川”字在各类大辞典里的注解主要有二:一是指河流;二是指山间或高原间的平坦而低的地带。这两条也完全对应了伊川的地理特征,而且也只有伊河流域的伊川县才具备了这个特征。伊河出陆浑进入伊川县境,才真正走出了狭窄的大山峡谷,走进了一片平坦低洼的开阔地,俗称“伊川平原”或“伊川盆地”,其北部最低处只有海拔154米。过龙门后,就进入了伊洛河平原。就是说,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