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徐向前之谜
|
不容丝毫的松懈。”叶剑英最后讲话指出,“真理是真理,跨过 真理一步,就是错误,就变成了谬误。”“学毛著,不是学耶稣基督教的圣经,不是迷 信。不要光注意背书,不会行动,那样就会变成教条了”。或许是因为陈毅、叶剑英的 讲话较为直率、尖刻,针对性较强;而徐向前的讲话多少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大气候”相一致吧。会后不久,在林彪、江青一伙的怂恿、支持下,大街上公开刷出 “陈、叶讲话必须批判”的大标语,而徐向前则被任命为“全军文革组长”。 不错,徐向前的确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滞后”反应,但这种“滞后”反应说 到底只是他求同存异,忍辱求全的一种策略,是他与人为善、避免矛盾的长者风度的一 种表现,而且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也决不是任人摆布的。 中央红军北上之后,张国焘召开另立中央的会议时,有人示意要徐向前发言,他坐 在一个角落里,表情严肃,“吧嗒吧嗒”地猛抽烟,一言不发。纷繁复杂的党内斗争, 使他心里乱如麻团。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中,他第一次碰上了最棘手的局面。他一时 理不出头绪,只好用沉默来对待这一切。 会后,张国焘找他谈话,他明确表示不赞成张国焘的做法。他说:“党内有分歧, 谁是谁非,可以慢慢地谈,总会谈通的。 把中央骂得一钱不值,开除这个,通缉那个,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即使是中央 有些做法欠妥,我们也不能这样搞。现在有两个中央,如被敌人知道有什么好处嘛!” 徐向前仗义执言,张国焘无言以对。他不擅权术,对张国焘的许多行为感到难以理解。 但他光明磊落、不发牢骚、注重实干,张国焘也不得不敬畏他三分,没敢对他下毒手。 对于“肃反”,他虽然感到“糊涂”,但还是据理力争,保护了陈锡联、陈海松、 周希汉等同志。但对张国焘想要蓄意谋害的“异己”分子,他却无能为力。反三路围攻 大肃反时,张国焘的主要予头是指向小河口会议期间批评过他的曾中生、旷继勋、余笃 三等一批领导骨干。徐向前听说曾中生被捕的消息后,极为震惊,打电话问陈昌浩:逮 捕曾中生有什么根据?我对曾中生是了解的,党中央也了解他,绝对不是反革命,不能 这样对待他!”陈昌浩支吉搪塞说:“这是张主席决定的,不过是‘审查审查’罢了。” 并于长征途中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了。 “肃反”开始,徐向前还能参加一些会议,还有某些发言权,随着运动的深入,保 卫局抓人越来越多,徐向前在会上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张国焘的不满,后来就干脆只 让他负责部队训练和作战指挥。徐向前意识到对自己不信任,只好每到一地找一个僻静 的庙宇、祠堂,作为临时指挥所,把地图挂好,专心了解敌情,分析情况,部署作战行 动。毕竟张国焘是中央派来的,又留过学,文化水平高。他不能也不敢或者说不愿彻底 怀疑张国焘的所做所为,他只能自卑于自己的不能理解。“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信念 支配了他,文人“外圆内方”的普遍心理特征使他自我压抑,他养成了充耳不闻的习惯。 曾中生、旷继勋等曾作过他的上级的高级将领的无辜被害,使他寒心,他不愿做政治斗 争的牺牲品,革命需要他做的事还很多,他只好装聋作哑,埋头于具体工作。陈昌浩和 聂荣臻谈话,他虽在场,却如“徐庶进曹营”,原因不言自明。这不是简单的“保存实 力”,也不是明哲保身,实在是事出无奈。 张国焘不但不许他在政治上插手,而且在军事上也一意孤行,处处牵制他,以致置 红军于被动的地位,使身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几乎成了军委主席张国焘手中的一个棋子。 有一次,为了一个战术问题,徐向前在电话里和张国焘讲了五、六个小时,硬是讲不通, 最后,张国焘竟不耐烦地喝问:“你们听不听我的意见?听,就按我的意见人,不听就 算了。”这样,徐向前和陈昌浩只好按张国焘的意见办,结果部队劳而无功。 不久,张国焘又故技重演。放下电话,徐向前直叹气,说: “可惜呀,可惜!眼看到手的一块‘肥肉’吃不到了呀!”站在他身边的李先念说: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你叫我们往哪里打,就往那里打,我们听总指挥的!” 徐向前说: “好!我们来了机断专行,这回就是犯了错误也不听他的,错了我负责!”当即集 合兵力,经过苦战,打了胜仗,取得反六路围攻的胜利。类似的“反抗”,在徐向前来 说,并不多。这不是因为他天性“随和”,而是严酷的战争环境要求军人绝对服从。他 不仅这样要求下级,也这样要求自己:理解的要服从,不理解的也要服从。他非常看重 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一致。许继慎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常讲张国焘是老右倾机 会主义,引起张国焘的厌恶。徐向前虽然也对张国焘有看法,但还是劝许继慎不要这样 讲,讲了于事无补,反而影响团结。为了顾全大局,徐向前对张国焘的宽容和忍耐达到 了极点。或许正因为他性格中有这种中立乃至消极的成分,所以得以见容于张国焘和江 青这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野心家。 文革期间,徐向前出任全军文革组长,虽是毛泽东的决定,却是江青提议的。在江 青看来,徐向前年老体弱,因多年有病对干部情况不熟悉,一定不会多管闲事。而作为 全军文革顾问的江青,就可以借重徐向前的名义,唯所欲为。她没有料到,徐向前既是 一个随和的人,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对党交给的任务决不敷衍了事。他拿出了当年躺在 担架上指挥战斗的革命精神,上任伊始,决定狠抓军队的稳定。这显然和林彪、江青一 伙的想法格格不入,从而埋下了日后被打倒的祸根。 在军事指挥上,徐向前以灵活多变而著称。但在政治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徐向前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徐向前之谜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徐向前与阎锡山的四重关系:从师生到对手 |
下一篇文章: 徐向前:端正党风,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