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项羽本纪》
|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萨都剌《木兰花慢》)最具典型意义且最为广知的“英雄悲剧”,首推“霸王别姬”。历史上许多英杰人物在失势之后,均被胜利者以及后人中别有用心者予以不同程度的丑化或淡化,这大约是政治斗争中亘古不变的一项金规铁律,其远者如王莽、曹操,近者如黄巢、张居正、李自成等莫不如此。惟有项羽因后辈中出了司马迁这样一位著史者,蒙他写入“本纪”,历史地位才较早受到肯定。按说“本纪”这个体裁多是正统朝代与正统帝王所用,连秦二世都没能占一席位,项羽始终未僭帝号,“正统”二字更是遑论,缘何却被写入?后人于此颇多非议,但也不乏从各个层面来解释者。我个人感觉,司马迁在确定何人可入本纪之时,是以“掌天下实权”为标准进行筛选衡量,《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均可佐证。此外在《秦楚之际月表》中亦言:“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此处明显是将项羽同陈涉、刘邦二人等同视之。自秦朝灭亡直至垓下之战这数年间,项羽始终是概念上的统一者,行为中处处隐现天子姿态,义帝楚怀王不过是他随时均可抛弃的傀儡而已,这从钜鹿血战后诸侯“无不膝行向前”已可初见端倪,到他下令分封诸侯时则更加确凿无疑,且刘邦在汉中起兵之前,名义上亦为其从属。据此而言,列项羽入“本纪”实是很适当的做法。司马迁既能开创《史记》这样一种体裁,见识自然高人一等,看到这点原不稀奇,但他能够在当时的环境里秉笔写将下来,却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并且,这一篇名为“项羽本纪”而非“项王本纪”、“楚霸本纪”等等,以“字”入题,也显示出司马迁尽管有在当时的观念基础上拔高项羽之意,但仍清醒的将传主同那些货真价实的帝皇们区分开来。至于他的后继们则很少这种识见与胆量,如距他最近的《汉书》便将项羽放至“列传”中,更于《古今人表》中置之为“中下”一列,未免有点亏负自《项羽本纪》继承而来的绝大部分文字了。 在谈及正文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就阅读的版本做一个交代。《史记》成书于汉代,几乎历朝历代均有刻本,各版之间文字难免有所出入,更有些版本因校雠不精而流毒无穷,何况我国文字微言大义,往往一字之讹牵连全篇,是故版本的选择便极为重要。目前存世的尚有湖本、金陵局本、武英殿本等六十余种,可谓浩如烟海。记得清代梁玉绳先生作《史记志疑》即取湖本为底本,结果志疑了不少别版没有的错误,浪费许多冤枉时间。闲话按下不表。我所读的是中华书局据金陵局本的点校版,此外还参考了姚苎田《史记菁华录》与梁玉绳《史记志疑》两书。 事业随人品,今古几麾旌?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与其说是历史中的项羽,倒毋宁说是史实与他心中的假想幻化交织在一起而形成。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但凡不用本名入题的,大抵都为其心中尊崇至极者,如屈原、魏公子、李将军等(帝王有庙号者乃不得不尔),项羽也在此列。本文虽题作“项羽本纪”,但自“鸿门宴”一段往后,行文中即处处尊称“项王”,流露出一种显然的景仰之情。 “笑重瞳,徒叱吒,凛生风。阿房三月焦土,有罪与秦同。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白朴这半阕《水调歌头》,就像现今许多谈及秦汉的人们一样,内容其实完全本自《史记》,都是源出司马迁一家,所以后人们虽然各取所需,但项羽的综合形象却仍不脱司马迁塑造的范畴。司马迁既写了项羽的勇武,写他破釜沉舟、纵横沙场,又写了他的残暴,写他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还写了他的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却也写了他极为良善的一面,如借韩信之口评价他:“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的良善,尤其突出体现在鸿门宴上,当是时也,“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也正是项羽最为可悲的地方,即对待眼前的敌人始终不够狠心,他之坑杀降卒,大约是因为惨状没有亲眼见到,所以才能心安理得。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哪个胜利者是因为对敌人怀有仁爱之心而最终夺取天下的,自秦始皇以降,刘邦、司马炎、[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项羽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读《项羽本纪》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
下一篇文章: 《项羽本纪》 项羽简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