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似乎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然而,随着国学大师冯其庸和定远县学者计正山“项羽战死东城(在今定远)”一说的出炉,项羽到底身死何处,一时间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去年8月,本报记者实地探访项羽兵败垓下之后的撤退路线,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然而,项羽到底是“战死定远”还是“自刎乌江”?不仅是史学界想厘清的问题,这背后所蕴含的旅游资源也引起了相关地方政府的关注。2008年8月19日至25日,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深入灵璧、定远、和县等地,重走了项羽兵败垓下后的撤退之路,并利用遥感技术,试图彻底厘清“项羽身死何处”的争论。
垓下遗址
专家重走项羽败退之路
9月2日,已经从教学岗位上退休的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袁传璋还在紧张地工作。前几天,他刚和国内研究《史记》的张大可、许盘清等权威学者,从皖北的垓下古战场,循着项羽兵败撤退路线,经灵璧、固镇、凤阳、定远等地,一直走到长江岸边的和县。
专家们此行不仅参阅了大量史实资料,还利用了高科技的遥感技术,为的是厘清“项羽到底身死何处”。“我们正在整理这次的考察报告,准备将《史记》中项羽垓下兵败之后的撤退路线,对照考察得来的实地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项羽的结局。”袁传璋教授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去年,“项羽战死东城”一说异军突起,搅热了历史学界。按照传统说法,项羽兵败撤退到乌江边,不肯上乌江亭长的小船东渡江东,自刎而死。一时间,新旧两种观点发生了激烈冲突。
袁传璋教授说,他们并不认同“项羽战死定远”一说,于是决定依据史书记载,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出项羽的撤退路线,用实物论证史书“项羽自刎乌江”是准确记载。
借助“千里眼”确认行踪
去年8月,记者在探访项羽遗迹时发现,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之后,诸如垓下古战场等历史遗迹,不是已演变成村庄和农田,就是原貌难寻。一些和项羽有关的人文景点,如霸王祠、虞姬墓等,也是屡毁屡建。
对此,袁传璋教授介绍说,考虑到岁月对历史遗迹的侵蚀,他们这次考察时采用了高科技,利用遥感拍摄的方式,来搜寻项羽遗迹,并试图复原古战场和项羽撤退路线。他说,有些地带现在虽然已是村庄和农田,但如从空中俯瞰,古战场、古道、古沼泽等地貌的大致轮廓还能依稀辨认。
袁传璋教授说,通过这种实地探访的方式,有利于他们探索出更接近的当年项羽撤退的具体路线。他说,考察报告定稿后,项羽撤退路线将由《史记》原文和实地图片对照表示。项羽如何从垓下撤退、最终死在何方,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了。这样,《史记》所载的“项羽自刎乌江”的说法,在解读上就多了一种更灵活的方式。
考察报告将于11月公布
“项羽战死定远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一些学者想制造学术混乱,哗众取宠。”袁传璋教授告诉记者,在8月25号做完实地考察后,经过一番会商,在座学者一致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无疑”,“支持‘项羽战死定远’一说的学者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背后也透露出地方政府争夺旅游资源的良苦用心。”
袁传璋教授透露,他们正在做考察报告,详细的论证结果将在今年11月份召开的“项羽学术研讨会”上公布。
“我更愿意当面辩论,我现在又搜集到了一些有力论据。”9月2日,记者联系上了“项羽战死东城”的最早提出者计正山,他听说中国《史记》研究会专家实地考察项羽的败退路线后,表示学术争论结合实地考察是个好现象。
同时,计正山对自己的说法还是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关于“项羽战死东城”的研究报告,他已写有几十万字,一些新的有力证据也在不断补充中。
同一种资源应抱团开发
去年,记者在探访项羽遗迹时注意到,从灵璧到定远,再加上江苏,一个虞姬留有3处墓地。而霸王祠,除了和县如今尚存,定远历史上也曾修建,只是几十年前已毁弃。
对此,袁传璋教授表示,在这次考察中,他们本着探索历史真相的目的,对接触到的项羽遗迹进行了筛选。他们更重在从物证上来探索秦汉痕迹,对于不严密的民间传说并不采纳。袁传璋教授说,像定远的阴陵城遗址、东城古城遗址,因现在很容易就可发现秦砖汉瓦碎片及秦汉石板,他们认定是可靠的项羽遗迹。而凤阳的“霸王城”,因“项羽紧急撤退中建造”的说法不合常理,他们并不采信。他认为,所谓的“霸王城”,称之为“钟离城”更合理。
袁传璋教授说,考察如今留下的项羽遗迹,其中一部分应该不属项羽当年留下,而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不过,附会说法流传既久,也就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袁传璋教授认为,从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安徽关于项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灵璧、固镇、定远、凤阳、和县等地都有,如果全省统一规划的话,很有优势。袁传璋教授说,对于这些资源,他不赞成“各自为政”,相互争夺就更不好了。
崔恒 刘中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