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从不称“项籍”,要么称“项王”,要么称“项羽”。郑君这样做显然是坚守自己作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
刘邦于是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
我们可以拿这件小事和刘邦为项羽举行隆重葬礼、为项羽大哭一事相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的虚伪,以及他内心对项羽的忌恨和心胸的狭隘。
项羽的败亡是偶然还是必然?
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应当说,项羽政治上幼稚,军事上被动,性格上刚愎自用,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必然性时,也不能忘掉历史的偶然性。一个偶然性的细节,可能使成功者功败垂成,使失败者死里逃生。
刘邦与项羽之争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彭城之战。当刘邦占领了彭城之后,每天饮酒高会,自以为胜券在握,万万没想到项羽突然从他未设防的彭城之西的萧县进攻,刘邦措手不及,五十六万大军半天就被项羽三万骑兵击溃。狼狈不堪的刘邦慌不择路,匆忙逃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如果《项羽本纪》的这个记载可以相信的话,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损失的兵力当有二十余万人。
战况如此凶险,刘邦如何脱险的呢?
偶然,纯属偶然!
被重重包围的刘邦正处在危难关头,突然来了一场沙尘暴,而且是正冲着楚军刮过来,楚军阵营立即大乱,刘邦趁此机会带了几十位贴身骑兵突围而去(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这场沙尘暴来得太巧:一是正在刘邦危难之时刮起来了;二是直冲着楚军刮而不刮汉军。结果,楚军被刮得乱了阵脚,刘邦自然溜之大吉。
每读《史记》至此,都不禁暗想,天下真有这么巧的事吗?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又无其他史书可以参考,我们只能相信这是真的。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的,但是,历史发展的进程又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刘邦此次彭城之战,本来已经是兵败被围,无以解脱,偏偏来了场沙尘暴,刘邦得以幸免于难。这种历史的偶然性真是让人费解。
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确实存在着某种不可知的偶然性。
刘邦虽然被一场沙尘暴救了下来,逃出了重围,可是他却无法摆脱后面的追兵,最终被项羽的追兵追了上来。刘邦之所以逃出重围,又被楚兵追上,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刘邦逃亡途中,巧遇其子——后来的惠帝刘盈与女儿——后来的鲁元公主;二是项羽剽悍的骑兵到底比刘邦的“板的”跑得快。刘邦路遇其儿子、女儿,自然不得不收留在车上,但是,这样一来,车速肯定降低了。刘邦为了活命,三番五次将儿子、女儿踹下车来。虽然刘邦如此“果敢”,但是,赶车的夏侯婴(滕公)还是坚持把刘邦的儿子、女儿救了出来,同时,项羽的追兵也追上来了。
被追上的刘邦怎么逃出来的呢?《史记·高祖本纪》没有写,但是,《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述了这一过程。原来,丁公带兵在彭城之西追上刘邦之后,两军已经短兵相接了,情急之中,刘邦回过头来对丁公说:咱们两个英雄还要相互为难吗?丁公听后,放了刘邦,带兵回去(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季布是楚汉战争时期最守信用的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也是项羽手下的名将,也曾多次搞得刘邦非常狼狈,但是,季布始终忠于项羽。丁公作为季布的舅舅,私下放了刘邦,实属大错。刘邦也真是命大,一次彭城之战,先遇上一场沙尘暴,又遇上一个敢于徇私情放他一条生路的丁公。
这两场偶然性确实出乎意料,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等到刘邦灭了项羽,季布逃亡为奴,丁公自以为有恩于刘邦,竟然去面见刘邦。刘邦见到丁公,立即将丁公抓起来,在军中游行示众,并告诫军中:丁公为项羽之臣,却对项羽不忠,使项羽失去天下的正是丁公。最终杀了丁公,让人们永远记着不要做丁公那样的人臣(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正如前文所言,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彭城之战丁公私放刘邦,刘邦是感激不尽;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他要提倡的主流舆论是忠诚。丁公正是因为不忠诚才使刘邦得以逃命,才使项羽又一次失去除掉刘邦的机会。
项羽的败亡是因为他的残暴吗?
项羽为人残暴是历史定论,没有谁否认项羽为人的残暴。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项羽的残暴与项羽的败亡有无关系?
项羽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诟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二十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他功败垂成。
在现实中国这块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
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问题在于历史还有反证:项羽比秦始皇还残暴吗?
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国,杀人无数,终成帝业;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秦始皇杀人无数导致了秦始皇的败亡。我们至多能说,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经蕴含着二世亡国的因素,但是,这类话太具有普遍性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在建国的成功中包蕴着日后数世、数十世败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为普遍真理,那么真理也太普遍了。
秦始皇生前的残暴,并未导致秦朝在秦始皇统治之时崩溃,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论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贾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