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en >> 文宗 >> 正文

 

流放的皇子--大话元文宗

 中国还没有一个朝代象元朝这样有这么多皇帝登基前被流放,由于民族融合,也没有一个朝代的皇帝有元朝这么多混血,比如元文宗是蒙古族和藏族的混血,元顺帝则是蒙古族和维吾尔的混血
  
  也没有有一个朝代象元朝流放这么远,元仁宗登基前被流放还仅仅是河南的怀州(沁阳),而元文宗登基前则被流放海南,元顺帝被流放高丽和广西桂林
 
问着青梅价亦高--元文宗在海南的流放生涯
  
  
  
  据《琼州府志》载:元文宗于至治间徙居琼州,时琼帅陈廉亨有待女青梅,色艺甚美,文宗屡思得之,而竟不就。因赋诗云:
  
  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红杏寻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问着青梅价亦高。
  
  且说,元代中期公元1320年,由亲兄武宗皇帝授位的仁宗皇帝驾崩,其子英宗继位,武宗的两个儿子分别遭到朝廷的排挤和迫害,次子图帖睦尔贬逐海角天涯。少年无助的图帖睦尔来到海南后,忍辱负重地挨过苦不堪言的三个秋冬。
  海南黎族峒主王官非常同情这位皇子的遭遇,对图帖睦尔生活百般照料.王官峒主还陪皇子到万泉河游玩,一起领略海南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千方百计地让王子玩得开心,想尽办法为王子消愁解闷.正是在这段期间里,发生了《琼州府志》所载的图帖睦尔向青梅求爱的故事。王官特别热心地为此事筹谋策划,并且“为之出三百金,以聘青梅”。
  图帖睦尔王子追求的这位名叫青梅的女子,是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陈廉亨家里的侍女,不知道是汉族女子是黎族女子,她因为已与帅府西席慎言先订婚盟,不羡富贵而拒嫁于后来登基的王子。
  
  
  贵为王子的图帖睦尔,屈求于卑微的一侍女而不得,畏于人言又无奈何,只好赋诗自哂,怅然放手北上回朝,终归成就了这段千古传唱的佳话!
  
  文宗登基后,思念远在海南的青梅,思念海南的万泉河,为解相思之苦,文宗在大都旁边一条相似的河流,定名为万泉河,文宗经常到这里游览,回忆在海南的时光.这条河就是在圆明园东面,临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那条河流.
  
  琼海市万泉镇沿万泉河中游的东岸,现在还保存一座香火很旺的“中水侯王庙”,是很早以前人们为纪念王官和文宗皇帝的交好而募建的,老百姓求的是“愿天下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庙的前面就是当年登船游览多河的“文宗渡口”。王官和图帖睦尔王子的情谊在王官家族的资料里也有具体的记载。
  
 

  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元文宗在南京的岁月
  
  
  
  平心而论,英宗皇帝是一位推行汉法,重用儒臣的好皇帝.可惜好景不长,发生了在元朝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南坡之变.元英宗被贪官铁失所杀.
  
  元英宗在位的第三年,贪恋权柄荼毒社祭的答己太后和宠臣铁木迭尔相继去世.元英宗推行革新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元英宗开始推行至治新政.
  
  第一,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张珪,王结,王约等人被提拔.为了将著名儒士虞集招致中央,英宗遣使赴四川未遇,求之江西,又不见,当时虞集在吴中,使至,乃受命趋朝.由此可见朝廷起用儒臣的迫切心情.
  
  第二,推行津助赋役法,即在各地确定一部分田地"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入以助役费,官不得与."在苏湖地区,"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所谓入官,仅仅指在名义上被征用为官田,实际上助役田多被分配到承当差役的各人户,归他们经营,以其收入作为当役补贴.
  
  第三,编订《大元通制》.至治三年,英宗下令编订法律,不久编成《大元通制》,颁行天下.共收断例,条格,诏赦,制令共2539条.是具有法典性质的权威的官方政书,对于统一元朝的政制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清算太后集团,澄清吏治.至治二年英宗下令"罢世祖以后冗置官."不久即罢去徽政院.
  就在英宗清算太后集团时,一起"诳取官币案"浮出水面.对以后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件的缘起是:浙江百姓吴机贿赂权贵,自称宋高宗吴皇后是其祖姑,有旧赐汤沐田在浙西,愿意献朝.铁木迭儿与铁失相串通,奏赐官币十二万五千定偿其值,暗中二人将这一巨款私分.朝廷命人到浙西丈量田地,发现这里的土地全是"编户恒产,连数十万户,户有田皆当夺入官,浙西大骇."
  
  这件事本来被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察知,上奏朝廷,铁木迭儿与铁失阻挠之.一两年以后,遂以田归原主.有关人员均被处死,只有铁失得到特赦.
  
  英宗对铁失依旧信任,但这件事对铁失的打击很大,铁失一直惧怕英宗重提此事,对英宗言行非常敏感,不久他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至治四年六七月间,当铁失密谋刺杀英宗时,铁失派急使至土拉河行营,将政变计划告知晋王的嗣王也孙铁木尔及亲信倒剌沙,并相约"事成,推大王为皇帝."也孙铁木尔立即囚禁来使,遣人往上都告变,未至,南坡之变已经发生.不久一些蒙古诸王奉皇帝印绶至漠北,也孙铁木尔在"其余争立的哥哥弟弟也无有"的情况下,于克鲁伦河畔继位,是为泰定帝.这样地位异常顺利地从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系转道长子晋王甘麻剌系.
  
  为了稳定局面,泰定帝首先宣布大赦,稳住铁失集团,十月在行帐将南坡之变主谋也先铁木尔,铁失弟索南,英宗宿卫秃满杀掉,不久任命旧臣旭迈杰为右丞相,南下主持政务.铁失这时还在大都以执国命的大臣自居,与泰定帝使节一起告祭太庙.据说祭祀时"阴风北来,殿上灯烛皆灭,良久方息."旭迈杰到大都以后,立即诛杀铁失,只斤铁木尔等人,并戮其子孙,藉其家产.对与南坡之变有牵连的其它诸王,泰定帝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大多流放,未杀一人.
  
  泰定帝首先对蒙古贵族实行怀柔政策,继位之初就将受到英宗流放的诸王,官属二十四人调回京师,前朝被冤杀的御使台官也多被昭雪,存者招回录用,已死者追加封赠.
  
  在竭力平息蒙古色目人不满的同时,泰定帝也敏锐地认识到儒臣和一般汉族民众对政权稳定的作用,所以泰定帝虽然对儒学比较隔阂,但他在表面上对儒学,儒臣还是比较尊重.儒臣张珪有病,泰定帝诏免跪拜,并赐小车,可以乘至殿下;世祖以来,太庙祭祀每年一次,英宗复古制,一年四次,太常院请裁减,泰定帝仍命"四祀".科举制度遭到蒙古贵族的反对,泰定帝命仍行之.泰定元年,泰定帝还实行了经筵制度,由名儒向皇帝进讲帝王之道.经学家吴澄,邓文原,虞集,王结等担任经筵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图帖睦尔被从海南召回,不久封怀王,出居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在南京期间,怀王图帖睦尔登金山,望九华,遍览江南美景,写下许多诗篇.
  
  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占地面积41.6公顷。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至清朝同治初年(公元1861----1874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
  
  在游览金山的时候,元文宗写道:
  
  巍然块石数松支,尽日游观有客从。
  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楫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钟。
  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
  
  从"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一句,可以看出元文宗颇为自负,也许当时已经有了大柄在手的志向也未可知.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位于安徽省皖南山区北部青阳县境内,面积百余平方公里。九华山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而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元文宗不仅擅长诗赋,而且善于绘画,对九华山早已景仰很久,但是以前还只是在中了解,因此在游九华山时,惊讶九华山的美丽,写到:
  
  当年曾见九华图,
  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上望,
  师犹自欠功夫。
  在南京期间,当时还是怀王的文宗结识了江南名士柯九思,二人交谈甚欢,引为知己.
  
  柯九思是浙江台州人,父亲柯谦曾任元朝的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受父亲的熏陶,柯九思自幼爱好书,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
  
  "自许才名今独步",柯九思在不仅书造诣很深,而且对于赏鉴也很有研究,元文宗登基后,弘扬汉文化,创立奎章阁,而柯九思和虞集则成为文宗的左膀右臂,陪伴文宗渡过最后的最辉煌也是最暗淡的岁月.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北上登临大宝
  
  
  
  泰定元年,泰定帝立年幼的长子阿剌吉八为皇太子.致和元年,泰定帝死于上都,半个月以后,阿剌吉八便以储君的名义登基.但不久,燕铁木尔便在大都发动政变,上都和大都之间争夺地位的斗争,演化为中国北部的内战.
  
  两都之战是以太子阿剌吉八为首的上都集团同拥护武宗后裔继位的燕铁木尔大都集团进行的内战.燕铁木尔是武宗漠北旧部将领床兀儿之子,武宗继位,燕铁木尔南下任宿卫,泰定帝时进入枢密院.致和元年泰定帝赴上都度夏,留守大都的燕铁木掌握了左卫亲军,钦察卫侍卫亲军,并担任"总环卫事",有权调度拱卫京畿的其它宿卫部队.于是他与同党相约一旦泰定帝去世,在两都同时起事.
  
  泰定帝死后,上都由于倒剌沙的控制,起事失败,但燕铁木尔在大都的政变取得成功.他意图拥立武宗次子,出镇江陵的图帖睦尔.致和元年八月,图帖睦尔到达大都.
  
  在图帖睦尔奔赴大都的路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穿了毯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两三点露滴如雨,五六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在图帖睦尔到达大都的同时,上都方面的军队兵分四路对大都实施包围.燕铁木尔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逐步大败了大都军,倒剌沙投降被杀,太子阿剌吉八失踪.
  
  
  两都之战虽然只是蒙古,色目高级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内战,但大部分行省卷入战争,影响深远.战后,地位由晋王系转到武宗系.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天历之变
  
  
  两都之战期间,燕铁木尔虽然宣布"宣言已遣使北迎"武宗长子和世踈,但他并没有实际去做.图帖睦尔到达大都的第二月,他就以"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请求图帖睦尔抢先继位.五天以后,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年号天历.但同时宣布:"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并遣使迎其兄和世踈.
  
  寄居于西北番王封地的和世踈这是刚满三十岁,根据叔侄相继的原则,仁宗应该让他继位,但他却被迫流亡西北.因此和世踈得到西北蒙古诸王的广泛同情,他们都劝他"南还京师",以继大统.天历二年正月末,他在未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在和林之北继位.
  
  
  四月,携带玉玺北迎和世踈的燕铁木尔在上都汇合,燕铁木尔当面试探和世踈对他的态度,和世踈答应"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还封燕铁木尔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答剌罕,太平王如故.但未将知枢密院事重新任用给他,这等于削去了他的大部分兵权.这引起燕铁木尔的不满.
  
  
  图帖睦尔从大都出发,北迎和世踈.八月一日,二人在旺忽察都(今河北省张北县,位于大都至上都驿路的大拐弯处武宗建行宫于此,也称中都)相遇.次日图帖睦尔到行宫拜见其兄,和世踈设宴款待皇弟以及诸王,大臣,如此饮酒作乐凡五天,八月六日,和世踈突然"暴崩".图帖睦尔"入临哭尽哀."然后急驰上都,八月十五日,图帖睦尔再次继位,是为文宗.天历之变中明宗和世踈暴卒的真相成了历史之谜,明宗之子顺帝继位后,将文宗牌位从太庙撤走,说明他对明宗之死与文宗的关系,有所察觉.另外,跟随文宗亲临其事的大臣月鲁不花,也里牙等在文宗继位后均被封爵,但不久又被文宗所杀,很像是杀人灭口.所以后人有的认为明宗是由文宗与燕铁木尔勾结毒死.
  
  元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超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但是由于天历之变涉嫌太深,因此不敢采取果断的措施加强集权,收拢人心.只有倒向燕铁木尔,依靠他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燕铁木尔在文宗一朝专断跋扈到极点.他娶泰定帝皇妃为夫人,前后娶宗室女四十人.文宗还将自己儿子寄养于燕铁木尔之家,自己也以燕铁木尔之子为己子.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大坏,社会经济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当时著名的元朝诗人萨都拉对于文宗兄弟相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
  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为报仙都赵真士,新松好护万年青----元文宗的最后岁月
  
  
  
  文宗的"文治"只是建立奎章阁,日与几位文士吟诗赏.此外文宗还命奎章阁与翰林国史院一起编订《经世大典》,至顺二年书成,分君事四篇(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六篇,及治典(吏部典制),赋典(户部典制),礼典(礼部典制),政典(兵部典制),宪典(刑部典制),工典(工部典制),共880卷.分别节录中央,地方官府的有关文件于各篇目之下.编修如此一部大规模的政书,是元文宗"文治"的主要内容.
  
  文宗虽然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经世大典》的编修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后来明朝修《元史》,三分之二内容取自此书.
  
  
  燕铁木儿权势熏天,文宗优礼有加,助长了他的荒淫无度。例如燕铁木儿将泰定帝的皇后娶为夫人。前后所娶的妇女之中,仅宗室女子就有四十人之多。后房的侍妾多的连他自己都不能完全认识,以至于身体越来越弱。燕铁木儿不愿意奎章阁文臣与文宗有过多的接触,因此又插手奎章阁,一介武夫燕铁木儿被任命为奎章阁大学士,掌管奎章阁学士院的事务。
  
  
  
  至顺三年八月,闷闷不乐的文宗去世,年仅二十九岁,在位四年.横跨欧亚的元朝大帝国集聚已久的社会矛盾已经空前激化,并引起普遍的社会动荡,元朝已经病入膏肓,进入它的后期. 元文宗去世之前,对害死兄长一事非常悔恨,临终遗诏传位于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
  
  文宗在朝的时候,每每回忆起在南京的岁月,当时的文宗宠臣虞集记录如下:
  
  天历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集侍立延阁。上顾问集:“尝至金陵不?”集谨对曰:“尝到。”又曰:“冶亭是汝所题,往年八九至其处,新松当长茂矣。”集谨对曰:“是未种松时到也。”近臣奏言:“道士赵虚一所种也。”上曰:“然,己升观为宫,汝知之乎?”集谨对曰:“臣奉敕题榜赐之矣。”是日归,虚一来别,归江南,即告以圣上不忘冶亭之意。又三日,吴大宗师持卷来索诗赠行,因录所得如上云。
  
  春明昼侍奎章阁,
  圣上从容问冶亭。
  为报仙都赵真士,
  新松好护万年青。
 
  关于文宗在南京冶亭的补叙.据明蒋一奎《尧山堂外记》记载:
  
  建康旧治冶亭,当钟山佳处。文宗在金陵,亭去行邸为近,常游幸焉。一日传命且至,住山道人宝琳者,出宫门迎候移时,见从官奉供帐及门,则知上已至亭久矣。从臣以宝琳见,上笑曰:“道人何避客之久也。”宝琳顿伏请罪。上曰:“山径幽雅,取便而至,宜尔之不知。题冶亭者为虞集,今何在?”皆对曰:“今在翰林。”命侍臣模其诗观之,因藏诸筮。问宝琳:“何以字玉林?”则对曰:“道士烧金石为丹,永抽鼎中,状如琼林玉树,故取以为名。”上曰:“当此大雪时,吾登此亭,目力所及,树木皆玉也,岂不易见乎。”更谓之雪林。且谓宝琳曰:“吾出游,数劳人动众,不如山行之便。可作柴门,严扁钥,以待予之往来。”自是数至。宝琳野人,见上乐甚,乃忘其微贱,或持酒引裾留上,上亦欣然为留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元文宗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流放的皇子--大话元文宗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