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综合各种材料,对耶律楚材之孙、耶律铸之子耶律希逸的生平进行了详细考证,内容涉及耶律希逸的字与别号、家庭婚姻情况、仕宦与交游、传世诗歌与友人赠答等四个方面。文章末尾附有耶律希逸年表。
【关键词】耶律希逸 元朝 耶律楚材
耶律希逸为大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孙,元中书左丞相耶律铸第九子,《元史》无传,事迹散见各种材料。笔者在《耶律楚材评传》中,曾对他的生平作过一些介绍。[1]但限于体例,叙述比较简单。之后,笔者又翻检了一些材料,发现以前的介绍,疏漏之处亦有不少。为此,特撰此文,希望能对耶律楚材家族史的研究增添一新注脚。
一、字与别号小考
在《耶律楚材评传》中,笔者曾指出耶律希逸号柳溪,又号梅轩。但对他的表字,以及两个号的来源没有交代清楚。实际上,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六《饯中丞羲甫还阙下并序》有这方面较为详细的说明,兹将序文引录如下:
予与中丞羲甫同官历下,自后君由维扬移秦中,不肖亦承乏福唐,地之相去也万里,时之契阔盖八年。于兹壬辰春正月,邂逅卫南,樽酒间握手道旧,殊欢畅也。因话及敝居醉经堂珉溪曰:“今易为春露矣。”予即曰:“春露堂中秋涧老。”君应声云:“可对梅花轩下柳溪生。”盖君游苏门,称柳溪生;提宪开封,以梅轩自号故云。即举酒嘱予曰:“可足为一诗见赠。”因辄联成篇,以壮行色。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卫州汲县人。元初名臣,与耶律楚材之侄耶律钧有婚姻之好,孙女嫁给了耶律钧之孙、耶律有尚之子耶律楷。[2]序中所说壬辰,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由此上溯八年,为至元二十一年(1284),时王恽官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耶律希逸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山东按察司的治所在济南,故序中称二人“同官历下”。我们现在所知耶律铸诸子,都取“□甫”为表字,像第三子耶律希亮字明甫,又有一子字温甫。[3]序中所称“羲甫”,无疑就是耶律希逸的表字。此外,王恽在《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题右相文献公(即耶律楚材之父耶律履)画鹿图》又有注云:“(至元)二十一年甲申三月十四日,于曾孙耶律义甫处又观《三鹿图》。”注中所说之“义甫”,也应指耶律希逸。理由有二,一是至元二十一年,王恽与耶律希逸同官济南,二是“义”的繁体 “義”与“羲”很容易混淆。为了确定二字孰正孰误,笔者曾翻检过王恽文集的各种版本(《四部丛刊初编》本、《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可遗憾的是,这两处材料在各种版本中都分别写作“羲甫”与“義甫”。为谨慎起见,在新的材料被发现前,我们不妨先认为耶律希逸字羲甫,一作义甫。[4]
耶律希逸的两个别号柳溪与梅轩,在上引序文中也有明确交代,即“盖君游苏门,称柳溪生;提宪开封,以梅轩自号故云”。台湾学者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把柳溪与梅轩当作两人,认为“耶律梅轩,名字不详”,显然是错误的。[5]此外,需要提及的是,苏门不光是耶律希逸早年游历之地,而且与他的祖父耶律楚材,也有较深的渊源。由于这段渊源在现存耶律楚材传记材料中没有提到,向来为研究者所忽略,这里有必要稍加介绍。
苏门,治今河南省辉县,在元初曾为辉州属县,至元三年省并入州,[6]但习惯上,人们仍把辉州称为苏门。据(雍正)《河南通志》卷五一《古迹上·卫辉府》(四库全书本),“在辉县西四里百泉之涯”有梅溪,同书卷七四《艺文三·诗》录有耶律楚材咏梅溪诗两首:
竹边斜出两三枝,月底风前总恁宜。
小苑清香无处着,多应勾引玉京诗。
湛然垂老不愁贫,得与梅溪作主人。
问讯水华无恙否,香魂应也长精神。
这两首诗不注出处,又不见今本《湛然居士文集》,乍看起来,颇感蹊跷。但笔者翻检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四库全书本),发现卷六有《谨次尊大人领省怀梅溪诗韵》一首云:
好将元亮林泉兴,澹写王维水墨图。
心远地偏人不到,闭门读尽五车书。
由此看来,《河南通志》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耶律楚材生前确实曾在苏门种梅读书,生活过一段时间。实际上,苏门山水优美,风景秀丽,是一个隐居的好去处,元初理学家姚枢、许衡、窦黙等都在这里隐居过。清人施闰章有《苏门山游记》,对历史上包括耶律楚材在内隐居苏门的名人,以及当地的秀丽景色有过这样的记述:
阮籍既退,至山半,闻啸声若鸾鳯,向人不可得见,庸知其啸处哉。然自阮公后千余年矣,寂无啸声。宋李之才摄共令,邵尧夫从受易,筑室山阿。其后姚公枢、许公衡、窦公黙相继往,而耶律楚材来居溪口,沿溪种梅,歌咏梅溪,即今水南村落也。海内名泉,不乏见于三百篇者,卫源独焉。所谓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是也。澄源一本,众窍争流,视之若无,听之万籁,盖大河以北所仅有。古之人,其皆有乐乎此邪!夫咏柏舟而思共姜之节,歌淇澳而怀卫武之风,泊乎晋宋以还,有道而栖迟者,辈接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庶几于一遇焉。[7] 清人田雯亦有《由般若寺寻梅溪》诗云:
半破峰前寺,僧房石竹花。
昔年歌舞地,宫监两三家。
槐古通深巷,山重失晩霞。
梅溪何处是,淇上野烟斜。
作者在诗后另有自注:“寺,潞王宫趾。梅溪,在淇上,耶律楚材读书地。”[8]以上材料,均可印证耶律楚材在苏门隐居的事实。实际上,至少从元朝初年起,当地人就已经在百泉安乐窝建耶律楚材神庙碑,“构祠宇、塑公(耶律楚材)像而祀之”。[9]耶律希逸早年游历苏门,很有可能是仿效祖父,读书自娱。当然,耶律家族在当地留有祖业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二、家庭、婚姻状况
耶律希逸的父亲耶律铸虽濡染华风,饱读诗书,但因从小在漠北长大,生活习俗已完全蒙古化,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接受了蒙古社会一夫多妻制的习俗,同时娶有多位夫人。耶律铸妻见于文献记载者主要有两人,一位为粘合氏,出身“金源之巨族”,[10]有的学者猜测有可能为耶律楚材同僚粘合重山之女。一位为赤帖吉氏,系窝阔台六皇后脱列哥那于丁未年(1247年)所赐。二人死后都被追封为懿宁王夫人。[11]1998年9月,北京颐和园耶律楚材家族墓地出土了耶律铸夫妇合葬墓,与之合葬者为又一位夫人奇渥温氏(即乞颜氏)。据出土的《故郡主夫人奇渥温氏墓志铭》,奇渥温氏死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三月六日,享年33岁。这位夫人,从其姓氏与郡主称号,不难看出,应出身蒙古皇室宗亲,虽然下嫁耶律铸较晚,但在众妻中地位应当最高,因此才得以与耶律铸合葬。据报道,耶律铸夫妇合葬墓为多室砖墓,由前室、前室的东西侧室、后室及后室的两个侧室组成,下葬者除耶律铸与奇渥温氏外,还有四人。“根据墓室规格及随葬品可知,后室葬者为墓主人耶律铸,前室埋葬其妻奇渥温氏,前室的东西侧室为耶律铸的妾媵,而后室东侧的两个侧室死者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 [12]这四人当中,尤其是后室东侧的两个侧室死者,是否就是耶律铸的两位夫人粘合氏与赤帖吉氏,因考古发掘报告尚未见发表,我们还不敢妄加推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三位夫人外,耶律铸一定还纳有不少妾媵。那么,在众多妻妾中,哪一位才是耶律希逸的生母呢?据明初《顺天府志》卷九《名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又见《析津志辑佚》第148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耶律柳溪、耶律希逸,仕至总管,系七夫人家,仕至御史中丞,号柳溪。
撇去文中的疏漏不论,“系七夫人家”一语透露出的信息,似乎表明,耶律希逸的生母应为耶律铸的妾,“七”或许是她在耶律铸众多妻妾中的排位顺序。
耶律希逸的夫人名藐罕,出身元朝另一显赫家族~大兴贾氏。这一家族长期在蒙古宫廷效力,“其氏族视蒙古人”,[13]是一个蒙古化很深的汉人家族。藐罕的祖父贾昔剌(?~1268),本名不详,父辈曾以烹饪在金任职。归附蒙古后,长期追随大汗身边,“典司御食,甚称上意,顾而爱之,以其髯疏色黄,因赐名曰昔剌。”元朝建立后,“中统建元(1260),特授提点尚食、尚药二局,兼领进纳御膳生料,令佩金符,用彰勤恪。”父亲丑妮子,“既冠,昭瑞顺圣皇后(即忽必烈皇后察必)妻以宫女毛氏”,此即邈罕的母亲。贾氏在蒙元宫廷,世掌尚食、尚药二局,“五世嗣守世官”。[14]职务相当于大汗怯薛集团中的博儿赤(Ba’urchi),即“亲烹饪以奉上饮食者也”。这一怯薛执事,在蒙古宫廷中地位非常重要,“盖非笃慎强敏见知而亲信任使者,不得预”。[15]后来,元朝将宫廷服务机构合并组建为宣徽院,由邈罕的长兄忽林赤“签其院事”,其子秃坚里不花(《元史》本传作秃坚不花),又“自奉议大夫积官金紫,四五十年之间,常领宣徽之任”,由此,贾氏成为宣徽院的世选家族,无怪乎元人虞集称贾氏“可谓世家者矣”。[16]
实际上,作为蒙元时期显赫的仕宦大族,耶律家族在子女婚姻嫁娶方面,非常注重配偶的血统与门第。据报道,新出土的《中书左丞相监修国史耶律公墓志铭》,对耶律铸子女的情况有非常详细的记述。虽然这通墓志铭至今已过五年,仍未见发表,令人遗憾,但即使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份材料,仍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耶律希逸的兄弟姊妹当中,三兄耶律希亮先娶之札剌真氏,为郡王爪秃之女。[17]札剌真氏,即札剌儿氏,真为蒙古语词后缀čin的音译,相当于汉语“人”、“者”之意,耶律铸妻赤帖吉氏又作赤帖吉真氏,与此道理是一样的。[18]爪秃,从其姓氏与封号看,很有可能为木华黎的弟弟郡王带孙之后。弟耶律希图,娶翰林学士承旨安藏女。安藏(?~1293),字国宝,别失八里畏兀儿人。自小熟读孔、释之书,通诸族语。年十九,应召入侍蒙古宫廷。世祖即位,进《宝藏论元演集》十卷,又译《尚书·无逸篇》、《贞观政要》、《申鉴》等以献,授翰林学士,寻商议中书省事。后奉诏译《尚书》、《资治通鉴》、《难经》、《本草》成,进翰林学士承旨,领集贤院、会同馆、道教事。[19]至于长姊耶律昼锦,则由蒙哥汗作主,远嫁巩昌汪氏家族首领汪惟正,生子汪寿昌。汪惟正(1242~1285),字公理,巩昌便宜都总帅汪世显孙,汪德臣子。父死袭爵,元初主四川军务,在征南宋与平定诸王叛乱中屡立战功,后累官至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左丞。[20]
三、仕宦与交游
耶律希逸为官的最早记载,见刘敏中《中庵集》卷四《上都答耶律梅轩左丞见赠》(四库全书本)诗后作者自注:
昔与公同事兵曹,尝有《明月上东窗》十诗,颇当公意。后每见,公辄诵之。海岱邦,谓公提刑山东,治吾州济南时也。公,中书湛然(耶律楚材)之孙,左丞相双溪(耶律铸)之子,博学多能,尤长于诗,时行省高丽,至是来朝,会于上都,故有是诗。滦江,上都水名也。[21]
按,刘敏中在“至元十一年(1274),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22]以后再没有在兵部供职。既然刘敏中与耶律希逸“同事兵曹”,则耶律希逸亦应在此前后任职兵部,只是所任具体职务,无从考据。此外,耶律希逸的生年虽无考,但其排行在三的兄长耶律希亮生于1248年,时年27岁,则排行在九的耶律希逸,此时在20岁左右,应该不会太成问题。
耶律希逸在兵部任职后又出任何职,已不详。从至元十八年起,我们才又发现他的仕宦记载。据王博文《耶律公楚材神庙碑》:“至元辛巳(即至元十八年)之春,公(即耶律楚材)之孙希逸为本道宪使。”[23]文中提到的神庙碑在卫辉路,当时属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辖地,张之翰《西岩集》卷一二《沁园春》序也提到“柳溪耶律公提刑河北”之事,则耶律希逸应于是年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时河北河南道按察司的治所已迁至汴梁,所以,前引王恽《饯中丞羲甫还阙下并序》又称其“提宪开封”,实际上所指都是一回事。[24]
大概历官一考,至少到至元二十一年,耶律希逸已转官济南,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25]前面我们已提到,王恽时任山东按察副使,为他的下属。据王恽记载,至元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王恽曾于其处观赏耶律履《三鹿图》。清明前一日,又受耶律希逸之邀,与“签书杜君”同游济南郊外的华不注山。[26]第二年春,耶律希逸又邀僧人同新于济南观音寺驻夏。同新(1220~1285年),房山人,俗姓郭,字仲益,号月泉。属万松法孙,历主大都安山、泰安灵岩寺。死后,两寺均为之立塔,由林泉长老从伦与雷复亨分撰塔铭。据雷复亨撰塔铭:
(至元)廿二年春,山东宪府监司耶律公,相门世胄也。高师(即同新)学德,访之禅扉,机话相投,就请于济南观音寺结夏。师以遇合难再,报疾而往。未几,左丞相(耶律铸)薨于京,公奔丧去。未经旬日,师疾弥笃。
按,耶律铸去世于至元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此后耶律希逸即赶回京城奔丧。同年五月一日,同新圆寂,十二月二十六日由众弟子立塔,“嘉议大夫、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漆水耶律希逸书丹并撰额”,[27]则是年年底,耶律希逸还未迁转他官。从伦所撰塔铭,内容略同,有“时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耶律九相访以祖道,邀往济南观音院结夏,拟欲咨询”之语, [28]“耶律九”即耶律希逸,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有此称呼。
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元朝还没有在官员中推行丁忧制度,所以父亲去世后,耶律希逸并没有按惯例在家守制三年,而是于至元二十三年又出任南台御史中丞。据张之翰《西岩集》卷一二《沁园春序》: 不肖掾内台时,西溪王公(王博文)为侍御史,遵诲韩兄(韩彦文)为监察御史,恕斋霍兄(霍肃)为前台掾。其后柳溪耶律公提刑河北,颐轩李兄(李昂)都司台幕,皆平昔所敬慕者。至元甲申(至元二十一年)春,不肖以南台里行求去,退居高沙。又二年(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迫以北归,由维扬至金陵,别行台诸公。适西溪、柳溪拜中丞,遵晦擢侍御,颐轩、恕斋授治书。越二十有五日,会饮颐轩寓第。时风雨间作,以助清兴,西溪草书“风雨会饮”之句,柳溪复出“燕脂井栏”之制,遵诲、恕斋道古今之事,颐轩歌乐府之章。某虽不才,亦尝浮钟举白,鼓噪其傍,一谈一笑,不觉竟醉。窃尝谓人生同僚为难,同僚相知为难,相知久敬为尤难。今欢会若此,可谓一台盛事,因作沁园春歌之。
《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题名》对这次人事任命也有记载,其中御史中丞下有“耶律 正议 至元二十三年上”。这个耶律,无疑就是耶律希逸,他这时的散官已由嘉议大夫转为正议大夫,品级虽仍是正三品,但晋升了一阶。
耶律希逸在南台任上呆的时间并不长,很有可能在第二年即卸任。因为《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题名》在至元二十四年同时出现了两位新任御史中丞(马合马、刘琮),而当时南台御史中丞定员一般为二人,与耶律希逸同任中丞的王博文,在至元二十四年八月前已卸任,[29]耶律希逸的卸任时间大概与同他同时。那么,此后耶律希逸转任何职呢?从现有材料来看,很有可能为淮东道宣慰使。
耶律希逸为淮东道宣慰使的记载,见《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附《耶律铸传》。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丛书集成本)亦称“宣慰柳溪”,并云“柳溪在扬日,委草丞相(耶律铸)行状”。扬州为淮东宣慰司治所,可见盛如梓所称之宣慰亦当指淮东宣慰使而言。[30]此外,前引王恽《饯中丞羲甫还阙下并序》有“自后君由维扬移秦中,不肖亦承乏福唐,地之相去也万里”的记载,维扬即扬州,秦中指京兆,福唐指福建,王恽于至元二十六年为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即“以疾得告北归”,[31]则在至元二十六、七年,耶律希逸又已由淮东宣慰使转到陕西为官,但所任职务不详。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耶律希逸自陕西回京,中途与赋闲在家的王恽相会于卫南。王恽称其为中丞,此时陕西尚未建行台,所谓中丞,不可能是他在陕西所任之职,而应是此次赴京所要担任的职务——内台御史中丞,前引《顺天府志》卷九《名宦》,称其“仕至御史中丞”,应即指此而言。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病逝,成宗即位。元贞二年(1296),王恽奉旨为耶律希逸夫人藐罕之贾氏家族撰写世德碑文,时耶律希逸已官至参知政事。[32]大德三年(1299)十月,元朝借口高丽国王不能服其众,下诏任命阔里吉思为征东行省平章政事、耶律希逸为左丞,以天子“耳目官”的身份,同赴高丽。[33]阔里吉思到任后,欲对高丽变其旧法,更其旧制。[34]四年二月,上奏:“高丽国王自署官府三百五十八所,官四千五十五员,衣食皆取之民,复苛征之。又其大会,王曲盖、龙扆、警跸,诸臣舞蹈山呼,一如朝仪,僭拟过甚。”三月,又上言:“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州县疆界。本国横科暴敛,民少官多,刑罚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实难抚治。”[35]结果,在高丽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下,五年三月,“元以行省平章阔里吉思不能和辑人民,罢之。阔里吉思率官属还。”同年五月,耶律希逸也打点行装回国。[36]也许二人办事风格不同的缘故,《高丽史》虽对阔里吉思多有微词,对耶律希逸却颇多赞誉,称其“喻国王理民之术,责宰辅忧国之事。尝以国学殿宇隘陋,甚失泮宫制度,言于王。遂新文庙,以振儒风。”[37]
耶律希逸回国后,大德七年三月,元朝下诏遣奉使宣抚巡行各道,给二品银印,其中以“耶律希逸、刘赓往河东、陕西。” [38]作为元朝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大臣,奉使宣抚的主要任务是“黜陟官吏”、“疏涤冤滞”、“蠲除烦苛”等。[39]在此期间,耶律希逸与刘赓作为可考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当年五月,上奏纠弹平阳僧察力威不法事:“平阳僧察力威犯法非一,有司惮其豪强,不敢诘问,闻臣等至,潜逃京师。”结果,中书省建议:“宜送其所,令省、台、宣政院遣官杂治。”并得到成宗批准。[40]次年六月,上言:“五台僧潘提点者,赍阔阔出太子令旨,又索罗察儿赍阿只吉令旨,欲赴大都,于官司取求饮食刍粟、防送弓手、前路关文。窃详此等出使人员,宜令合干上司明给公文,书其正从人马刍粮之数,行移有司应付。但有不应,于元给文凭官吏追偿抵罪。”七月,又上言:“诸官府遣使频繁,铺马倒死。太原路管下站赤,年例首思钱一千余定,科配人户,减半买物,不便。”这两次进言,也都引起中书省重视,并下发了相应文件。[41]当然,二人所作所为肯定不止以上所列,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太原、平阳两路曾发生过一次举国震惊的大地震,生命财产损失严重,[42]而这两路恰好在耶律希逸与刘赓的巡历范围之内,在处理善后方面,二人一定有所行动,只是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奉使宣抚只是暂时性的差遣,《元史·成宗纪》在开列七道奉使宣抚的名单时,并未注明每位奉使宣抚原来的官职。但有迹象表明,耶律希逸回国后,并没有像阔里吉思那样改任它官。[43]以后,元朝曾打算派耶律希逸等再赴高丽,但受到宦官高丽人方臣祐(忙古台)的抵制。据李齐贤记载:
皇庆初,……禄守、耶律希逸为征东省官,既受命矣。平章(方臣祐)白与兴圣宫,以为高丽树功帝室,非一世矣。衣冠典礼,不改其旧,惟世皇诏旨是赖。今遣禄守等,无乃非世皇意乎。于是有旨,留禄守等勿遣。倒剌沙之为左相也,主立省之议甚力。平章白中宫,谕辅臣如前意,倒剌沙议诎,事遂寝。[44]
文中所称兴圣宫,指武宗、仁宗母弘吉剌氏答己。《高丽史》卷一二二《方臣祐传》又云:“又尝欲立省于本国,臣祐白寿元皇后,事遂止。” 寿元为答己在武、仁、英宗三朝时的尊号,皇后当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之误。[45]由此可以断定,派耶律希逸等再赴高丽之举与后面所述泰定年间左丞相倒剌沙主立省之议为两回事。从现有材料来看,耶律希逸被派赴高丽应发生在皇庆元年(1312),因此事未果,当年四月,仁宗正式颁降鼠儿年圣旨:“高丽田地立省的,不拣是谁,休题奏者。”[46]九月,高丽“遣赞成事洪诜如元谢不置行省”。[47]此次高丽之行没有成功,为我们所见耶律希逸仕宦生涯的最后记载。
四、传世诗歌与友人赠答
耶律楚材家族在金元时期,祖孙数代均以文学见长,耶律希逸也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刘敏中盛赞他“博学多能,尤长于诗”。[48]盛如梓亦称:“耶律文献公、子中书令湛然居士、孙丞相双溪、曾孙宣慰柳溪,四世皆有文集,共百卷行于世。”[49]不过,遗憾的是,耶律希逸的文集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已无法对其文学成就有一个全面了解。
耶律希逸诗歌传世者有多首,其中以《庶斋老学丛谈》所收《咏剪子》诗流传最广:
体出并州性自刚,箧中依约冷光芒。
双环对曲蜂腰细,迭刃齐开燕尾张。
惯爱分花沾雨露,偏憎裁锦被鸳鸯。
可怜戍妇寒窗下,一剪边衣一断肠。
此诗被清帝选入《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卷四五,四库全书本),又被陈衍收入《元诗纪事》(卷四,国学基本丛书本)。
《庶斋老学丛谈》还收有耶律希逸一首诗的残句:“角端呈瑞移御营,搤亢问罪西域平。”其后有自注云:“角端日行万八千里,能晓四夷之语。昔我圣祖皇帝出师,问罪西域。辛巳岁(1221),驻跸铁门关。先祖中书令奏云,五月二十日晩,近侍人登山,见异兽,二目如炬,鳞身五色,顶有一角,能人言,此角端也。当于见所备礼祭之,仍依所言,卜之则吉。此天降神物,预言吉征也。”王国维先生根据此诗注,指出角端出现与成吉思汗班师为没有联系的两回事,批评宋子贞“误合为一,后人遂疑为虚妄,由未考柳溪之说也。”[50]
此外,明初《顺天府志》卷一四《昌平县·关隘》(《析津志辑佚》第256~258页)收诗十八首,诗前题曰:“百招长老有《过居庸十咏》,耶律抑溪喜而和此。” 百招长老为何许人,已无从考证,但“耶律抑溪”,笔者认为就是“耶律柳溪”之误。从这则题记看,后面所收诗歌,均应为耶律希逸和百招长老而作。限于篇幅,这里只引录其中一首《南口永明寺过街塔》:
驱车荦确上居庸,古涧流泉拂晓风。
当道朱扉司管钥,过街白塔耸窿穹。
碑镌赑屃朝京阙,仙与弥陀峙梵宫。
巡幸百年冠盖盛,六龙行处五云从。
居庸关过街塔始建于顺帝至正二年(1342),《顺天府志》同卷收有至正六年欧阳玄撰《过街塔铭》,载其营建始末甚详,与此诗亦多可互相印证。上世纪六十年代,宿白曾发表文章,对包括欧阳玄文与此诗在内的四则史料进行解说,并参稽相关记载,对过街塔的兴建沿革、形制意义等详加考证。但他认为《南口永明寺过街塔》诗为百招长老所作《过居庸十咏》之一,与笔者观点有异。[51]可不管怎样,耶律希逸到至正年间尚在人世,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笔者前面提到,至元十一年(1274)耶律希逸任职兵部时,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照此推算,到至正年间,他恐怕已是年逾九旬的老人了。这样看来,耶律希逸算得上是既堂伯父耶律钧后,耶律家族的又一棵长青树。[52]
耶律希逸一生交友甚多,前面仕宦生涯一节,已有较多论证。友人与耶律希逸赠答诗流传至今者,共有六首,作者分别为胡祇遹(三首)、王恽(二首)、刘敏中(一首),这里大致按时间顺序,一并移录于后。
寄耶律监司(二首)
不闻正论踰三月,梦想清光若隔年。
老去自知多谬误,人来毋惜示融圆。
暑寒尚不能同气,花蜜如何得两全。
真是真非谁与辩,俯惭枉矢偶当弦。
爱君晋字与唐诗,客舍寒更入梦思。
春草池塘冰泮后,微云河汉雨余时。
挥毫痛快沉雄手,满臆清新絶妙辞。
咫尺玉环泉下水,濯缨歌罢浣离巵。
奉和耶律监司柳溪别墅韵
市声己远溪声大,万柳风烟出奇态。
上客华筵罨画中,锦鞯玉勒莺花外。
人希召伯播清风,树比甘棠有遗爱。
山城灯火夜归来,竹马儿童引飞盖。[53]
饯中丞羲甫还阙下(二首)
緑波春水浄长亭,樽酒相逢话故情。
春露堂中秋涧老,梅花轩下柳溪生。
十年一别浑如昨,两地相望不易并。
三箧补遗蒙睿眷,宠光浮动汉公卿。
卫南燕集才终日,历下分携巳八年。
玉树风神犹夙昔,弹丸诗句转清圆。
传家有学光先业,望垄求书忆昔贤。
从此玉墀冠剑地,汉家勋业有貂蝉。[54]
上都答耶律梅轩左丞见赠
参戎初识文昌府,衣绣重逢海岱邦。
尚记春波送南浦,不忘明月上东窗。
相门出相人空羡,家学承家世可双。
遗我新诗慰牢落,他时何处话滦江。[55]
附、耶律希逸年表
至元十一年前后,任职兵部。 至元十八年,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一年,已转任嘉议大夫、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三月十四日,王恽于其济南住所观耶律履《三鹿图》。 清明前一日,邀王恽、杜伯元同游华不注山。 至元二十二年春,邀僧同新于济南观音寺结夏。 四月十二日,耶律铸去世,赴京奔丧。 五月一日,同新圆寂,为其塔铭书丹并撰额。 至元二十三年,任正议大夫、南台御史中丞。 冬十月二十五日,与行台诸官同聚南台治书侍御史李昂寓邸。 至元二十四年,约是年后转任淮东宣慰使。 至正二十六年,约是年或明年,转官秦中。 至元二十九年,入朝为内台御史中丞。 春正月,于赴京途中,与王恽邂逅卫南,王恽有《饯中丞羲甫还阙下》诗二首。 是年,托总尹靳荣刻耶律楚材诗于济渎祠下,请王恽书《题耶律公手书济源诗后》。 元贞二年,时为参知政事。 大德三年冬十月十七日,任征东行省左丞,与平章政事阔里吉思同赴高丽。 大德五年 春正月二十三、二十八日,享高丽王于寿宁宫。 二月七日,谒文庙,令诸生赋诗。 三月二日,元以平章阔里吉思不能和辑人民,罢之。阔里吉思率官属先还。 五月六日,还国。喻国王理民之术、责宰辅忧国之事。尝以国学殿宇隘陋,甚失泮宫制度,言于王。至是遂新文庙,以振儒风。约是年,朝会于上都,赠诗刘敏中,后者答以《上都答耶律梅轩左丞见赠》。 大德七年 三月二日,与刘赓同任河东、陕西道奉使宣抚。 五月二十四日,与刘赓上奏平阳僧察力威不法事。 大德八年 六月、七月,与刘赓上言站赤事理。 皇庆元年,再任征东行省官,以方臣祐言于太后,未果。 至正年间,百招长老有《过居庸十咏》,喜而和之。
注释
[1] 第35~3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末所附《王恽神道碑》,四部丛刊本。
[3]明甫见《元史》卷一八〇《耶律希亮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与《危太仆集》续集卷二《耶律希亮神道碑》(嘉业堂刻本),温甫见《东庵集》卷二《用耶律温甫相寄诗韵为先正双溪挽章以答之》(四库全书本)。
[4]按,古人取名与字,一般都有意思关联。《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缩印本)解释“羲”的第一个义项为“气舒展而出”(第1307页),解释“逸”的第三个义项为“释放”、第十个义项为“闲适、安乐”(第1607页,),二者显然有一定联系,而“义”则没有这方面的义项可寻。由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羲甫”正确。
[5]《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二),第77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
[9](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八《耶律公楚材神庙碑》。
[10]《滋溪文稿》卷二四《丞相耶律铸妻粘合氏封懿宁王夫人制》,中华书局标点本。
[12]《中国文物报》1999年第9期(总第676期)《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珍贵文物》。
[13]《道园学古录》卷一七《贾秃坚里不花神道碑》,四部丛刊本。
[14]《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贾氏世德之碑》。
[16]《道园学古录》卷一七《贾秃坚里不花神道碑》。
[18]《危太仆集》续集卷二《耶律希亮神道碑》。按,这种习惯用法在当时蒙古妇女的姓氏中较为流行,像太宗六皇后乃蛮氏常作乃马真氏、成宗皇后伯岳吾氏又作伯要真氏等。“真”在元代汉语中又常译为“赤”,像站赤、必阇赤等,这是由于čin的字尾n脱落的缘故。
[19]《雪楼集》卷九《安藏神道碑》,陶氏涉园刻本。
[20]《元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汪惟正神道碑》与《元中书左丞汪惟正夫人耶律氏墓志铭》,见吴景山《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21]需要说明的是,该诗后面的作者自注仅见四库全书本,清抄本《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丛书本)虽收入该诗,但未收作者自注。实际上,此类四库全书本有,清抄本缺的情况还有不少。这表明,二者来源不尽相同,清抄本亦非足本。有关情况,可参见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下)第786页注①,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笔者以前曾认为卫辉路属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并由此得出耶律希逸此年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的结论(《耶律楚材评传》,第36页),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实际上,至元十二年燕南河北道从河北河南道分出后,靠近黄河北岸的一些路分,像卫辉、怀孟等,仍属河北河南道,直到仁宗年间尚如此(《至正集》卷五〇《韩居仁神道碑铭》,宣统三年石印本)。限于篇幅,这一问题拟另撰文考证。
[25]此前在任者为胡祇遹,据《紫山大全集》(三怡堂丛书本)卷首刘赓序,胡祇遹在至元十九年“授济宁总管,考课为天下最,擢山东宪使。……又明年,提按浙西。”
[26]《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题右相文献公画鹿图》、卷三八《游华不注记》。按,此处之杜君当为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杜伯元,事迹见《紫山大全集》卷一八《杜伯元墓志铭》。
[27]《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九代新公禅师塔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八册,第9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8]《大都鞍山慧聚禅寺月泉新公长老塔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八册,第119页。
[29]《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九《梦王尚书子勉时罢中丞在扬州(丁亥八月二日)》。
[30]据《元史》卷五九《地理志二》扬州路条,淮东宣慰司始置于至元十五年,十九年废,二十一年复立,二十三年复废,后在立河南行省时(至元二十八年)复立,则耶律希逸在至元二十四年后似不可能为淮东宣慰使。但实际上,上述材料所涉及淮东宣慰司之兴废时间,往往与其它记载相抵牾,在上述材料所称淮东宣慰司未设期间,我们仍能见到不少宣慰使任职的记载。像张弘略任淮东宣慰使在至元十三年(《元史》卷一四七《张柔传》附《张弘略传》)。彻里帖木儿、忽剌出、焦德裕任淮东宣慰使均在至元十四年(《元史》卷九《世祖纪六》、卷一二三《直脱儿传》、卷一五三《焦德裕传》)。“淮东宣慰同知宋廷秀私役军四十人,杖而罢之”发生在至元二十年七月(《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九》)。史弼在至元二十六年亦曾行淮东宣慰使(《元史》卷一六二《史弼传》)。
[31]《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末所附《王恽神道碑》。
[32]《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贾氏世德之碑》。
[33]《高丽史》卷三一《忠烈王世家四》,“耳目官”语见《益斋乱稿》卷六《在大都上中书都堂书》,韩国文集丛刊本。
[34]可参见王颋《圣王肇业~韩日中交涉史考》,第205~206页,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37]《高丽史》卷三二《忠烈王世家五》。又同书卷七四《选举志二》:忠烈王三十年(大德八年),“六月,国学大成殿成。初,使臣耶律希逸以殿宇隘陋,甚失泮宫制度,言于王新之。”
[39]参见李治安《关于元中后期的奉使宣抚》,《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中国史论集》第370~39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1]《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〇“勘”字韵《经世大典·站赤》。
[42]参见闻黎明《大德七年平阳太原的地震》,《元史论丛》第四辑,第160~17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43]《勤斋集》卷一《醴泉县庙学记》(四库全书本)曾提到“左辖耶律公希逸、翰林刘公赓旬宣关右”,左辖即左丞,这似乎表明,耶律希逸在大德七年任奉使宣抚期间,本官仍为征东行省左丞。
[45]武宗至大三年,上答己尊号为“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仁宗延祐二年,加“全德泰宁福庆”六字,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又加“徽文崇祐”四字。见《元史》卷一一六《后妃传二》。
[46]《益斋乱稿》卷六《在大都上中书都堂书》,《高丽史》卷三四《忠宣王世家二》系此事于当年六月。
[48]《中庵集》卷四《上都答耶律梅轩左丞见赠》注。
[50]见中华书局标点本《湛然居士文集》所附《耶律文正公年谱》。
[51]《居庸关过街塔考稿》,《文物》1964年第4期,第13~29页。
[52]据笔者考证,耶律钧大概活了九十三岁,见《耶律楚材评传》第30页。
[54]《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六。第二首诗下有注,第五句一作“肯堂有构传光业”。
[55]《中庵集》卷四。
作者:刘晓
原载《暨大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