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开国雄主——魏文侯
|
人物性格简介 魏文侯,名斯,生年不详,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卒。魏斯为魏绛的七世孙,是春秋时晋国魏氏家族又一位显赫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比和戎的魏绛更为重要。在位时礼贤下士、重视贤能、诚实守信,因此赢得不少人的敬重和信任。这对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礼贤下士,重视贤能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推崇魏文侯说:“是时独魏文侯好学。”所谓好学,是指对儒家学说的尊崇,对儒家道德的恪守。他十分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不但在当时极出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魏文侯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而魏文侯与段干木的一段故事,已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君礼贤下士的一段佳话。 段干木是战国时晋国人,赵、魏、韩三卿三家分晋后居于魏。他小时候家里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因而他的志向难以实现。他游学西河,师事孔子弟子子夏,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同段干木一同寓居魏国的贤士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人都被求贤若渴的魏文侯重用,做了高官,唯独段干木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愿做官。魏文侯欲见他,他竟翻墙而走,不见魏文侯。 有一天,魏文侯外出,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他双手扶在车前横木上以表示对段干木的敬意。 魏文侯的车夫对他的举动颇为不解,问:“国君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呢?” 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人啊!” 车夫说:“既然如此,那您为什么不请他出来做相国呢?” “嗯,你说得很对!”于是,魏文侯便去请段干木出来做相国,但段干木婉言谢绝了。文侯也没勉强,并且经常去他家里探望。不过,魏文侯对段干木非常尊敬,在与段干木交谈时,站得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魏文侯经常向段干木讨教,他见段干木生活困难,送给他一些钱帛,段干木也不推辞。 魏国人听说国君如此礼遇贤者,都很高兴,大家一起歌颂道:“我们的国君爱好正直的人,对待段干木很尊敬;我们的国君爱好忠信的人,对待段干木的礼节很隆重。” 《史记》中还多次记载了他向当时名儒、孔子的弟子子夏请教礼乐和经艺之事。子夏替他分析了古乐与新乐之别,以乐喻道,借谈乐向他灌输儒家思想,传授为君之道。《史记》中还记载了魏文侯拜田子方为师的事迹。 据《史记》记载: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宫,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宫也。”文侯曰:“善!敬闻命。”意思是,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席间乐人奏钟乐,他听出钟声不协,指出左边音高。田子方田此批评他不该将心思才智用于音乐,而应当专心致力于治理国家。并严肃地指出,“君今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宫也。”魏文侯虚心地接受了田子方的批评。 魏文侯之子也常受教于田子方,曾将田子方所说的富贵者不得骄人的话告诉了魏文侯,魏文侯感叹地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哪能听到这样的贤者之言。 《史记?魏世家》记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意思是说,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且向泰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有名的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无人不晓。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司马唐的话有道理,于是取消了对伐魏的行动。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政治上大有作为,成就一番霸业! 诚实守信,心胸宽大 魏文候不仅礼贤下士、重用贤能,而且还是一位诚实守信、心胸宽大的君主,因此才使魏国得到长久地发展。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应不无关系。以下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事件来看魏文侯的诚信和心胸。 第一件事:有一次,魏文侯与虞人约定,将于某一天一同去附近的一个山上打猎。 这一天到了。几个大臣在宫里陪着魏文侯,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歌舞。文侯很高兴,大臣们更是高兴。 正在这时,天突然下起雨来。文侯也忽然想起今天是他与虞人约定打猎的日子。于是就令人备马和弓箭,准备出去。 左右臣僚们非常不解地问:“我们今天饮酒饮得很高兴,天又正下着雨,请问主公您现在要到哪里去呢?” 文侯说道:“刚才我忽然想起来了,今天是我与虞人约定去打猎的日子。虽然我们饮酒也很快乐,难道我可以因此而不去赴约吗?”于是,魏文侯便冒雨出宫与虞人一同打猎去了。 第二件事:有一次,作为邻邦国家的韩国与赵国的关系闹僵了,两家准备开仗。韩国觉得与魏国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因此准备借助魏国的力量与赵国抗衡。结果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之国,所以帮不了你们。”同样,赵国也觉得和魏国关系一直不错,也向魏国借兵,结果魏文侯以同样的话拒绝了赵国。赵韩两国十分生气,但由于魏文侯的态度,也就打消了他们仗打的念头。后来,两家的误会消除了,经过沟通,才知道是由于魏文侯的原因,两家才避免了无谓的战争和牺牲。此后,魏国逐渐成为魏、韩、赵三家的老大,其它诸侯无法和他竞争。 可见,魏文侯并不是靠强势胜过别人而建立的威信,而是凭着他的谦让、宽仁、诚信、助人等自然赢得别人的敬重和信任。相比之下,我们见惯太多依靠强势或者金钱获取威信的情形。譬如有的国家为从战略上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甚至故意在别的国家内部制造内乱,做损人利己之事;像有些人喜欢通过诋毁、贬低或者打击别人来突出自己等等,这种行径与几千年前的魏魏文侯真是差太远了。 第三件事:魏文侯派遣大将乐羊讨伐中山国。乐羊攻下中山国后,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击做封地。有一次,在朝会上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国君啊?”当然群臣都会说是好国君。在古代那种君王独操生杀富贵大权的时候,有谁会当着君王的面说他不好,更何况魏文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君。即使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算是相对民主的环境啦,敢跳出来指着领导者的鼻子直言:“你不是一个好领导”的人也没有几个。可真还有一位不命的臣子向魏文侯提出的意见,这个臣子就是任座。任座说:“你得到中山,不封给弟弟而封给儿子,算不上什么好国[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魏文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战国开国雄主——魏文侯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魏文侯礼贤考 |
下一篇文章: 周 纪之二:魏文侯纳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