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魏惠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继位后妥善解决国内矛盾,振奋军威,一举攻破秦国都城,打得秦孝公节节败退。他迁都大梁,构建了以大梁为中心的水网,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沉着应对赵、秦、齐、楚四个强国的联合进攻,取得了这场大战的全面胜利,把魏国的霸业推到了颠峰。他在战国列强中率先称王,敢于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成为中原霸主,将外交艺术推向极致……
一、荣登君位,重振雄风
魏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出来的。晋国本是春秋初期最为强大的封国之一,后来由于内乱频繁,政权渐渐被势力强大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掌握。公元前403年,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联合起来灭掉了晋国。以“三家分晋”为标志,魏国迅速崛起,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
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雄才大略。他手下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李悝、吴起、西门豹,都是平民出身的优秀人才。李俚为相期间变法图强,使社会得到长时间的安定。西门豹在邺城兴办灌溉工程,发展经济,使魏国更加富足。吴起镇守西河之地,屡战屡胜,打得秦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魏文侯在位50多年,魏国的实力蒸蒸日上。第二任君王魏武侯继续开拓疆土,夺取了中原地区的大块土地。公元前391年,魏武侯联合韩、赵与楚国在大梁、榆关(河南中牟)一带展开激战,大败楚军,占据大梁。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努力,魏国已经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的超级强国。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儿子,原名魏莹,少年聪颖,颇受他爷爷魏文侯的喜欢。魏文侯请名师对他悉心栽培,魏莹很快就崭露头角。但另一个魏国公子公仲缓也有才能,受到李悝等人青睐和拥戴。由于魏武侯生前没有立下太子,他死后引起了两位公子的君位之争。韩、赵两国趁机发兵打魏国,魏国几近灭亡。但是,韩、赵两国各怀心思,对于如何处置魏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结果韩国单方撤军,赵国联合公仲缓继续攻打魏莹,企图独占魏国。魏莹在叔叔公叔痤的帮助下大败赵国和公仲缓的联军,取得了君位争夺的胜利。
经过这场内乱,魏国受到重创,实力有所削弱。魏惠王上任伊始,在消除恩怨、稳定人心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他决心重振军威,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青年将领,使魏军实力大增。庞涓攻破秦国都城栎阳,迫使秦孝公迁都回雍。魏国声势大振,再现昔日的霸主雄风。
二、迁都大梁,争霸中原
魏惠王在重创秦国之后,将都城迁至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是开封有明确记载的首次建都。因为迁都大梁,魏国又被称为梁国,魏惠王又被称为梁惠王。
然而,由于各种史籍上对迁都时间的记载不一,历史上对迁都的原因存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魏惠王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为躲避强秦的骚扰;二是为争霸中原。
《史记》记载的迁都时间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迁都的原因是当时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商鞅施诡计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军并且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因为这种说法为《史记》所首倡,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在《资治通鉴》中也得以延袭。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派重兵围赵都邯郸,第二年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打算直接进入赵国攻击魏军,孙膑则建议利用大梁城内空虚之机,“引兵疾走大梁”,迫使魏军撤军自救,以解邯郸之围。田忌采纳了孙膑建议,魏军果然回师自救。
关于“围魏救赵”的时间,《战国策》等史籍与《史记》记载大体一致。这说明至少在魏惠王十七年之前,魏国就已迁都大梁,所以齐国才把大梁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既然《史记》纪年明显有误,成书年代更为久远的《竹书纪年》便成了更有说服力的史料。这本书被考证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可以说是魏国的官方档案材料。
然而,由于《竹书纪年》书简残缺错乱,后人在对它考正时也有分歧。同样依据这本书,《水经注》、《汉书》注等都引作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记集解》、《孟子正义》等却引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
虽然两种说法时间相差3年,但这对于考察魏惠王迁都的背景和原因,应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管迁都时间是在六年还是九年,都是在魏惠王即位后不久。
当时,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数十年的奋斗,魏国已经成为列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魏惠王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迅速巩固霸权,使魏国达到鼎盛。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强大起来的,此前各方面都比魏国落后,与魏国多次交战也败多胜少,长期受到魏国的压制。商鞅入秦的时间是秦孝公元年,即魏惠王九年,直到5年后任左庶长才开始变法。如果说在商鞅入秦之前,魏国便畏惧秦国,为躲避秦国骚扰被迫迁都,显然不符合两国当时的实力对比。
大梁地处中原地区的腹心部位。魏惠王要继续壮大实力、称霸诸侯,就要积极向中原发展。他即位后不久便迁都大梁,并非畏惧秦国,而是力图争霸中原。从当时各国的形势和实力对比来看,迁都大梁极有可能是魏惠王在即位前就已经定下的基本策略,即位以后很快着手实施。
三、营建大梁,构建水网
魏国的都城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西边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回旋余地狭窄,极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大梁则处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可以让魏国拥有更为肥沃的土地、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的空间。迁都以后,魏惠王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坚固无比。
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可以说,大梁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诸侯各国中规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惟有齐国的都城临淄。
大梁城交通四通八达,物产极为丰富,有利于东进南下继续扩张。魏 [1] [2] [3] 下一页
|